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二 )


文章图片
↑叶培建资料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邢广利 摄
他说:
“作为一个科学家 ,
只有把自己摆在和人民在一起的位置 ,
为国家服务 ,
才能做点事情 。 ”
勇于承担责任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挺身而出
这是叶培建一辈子的坚守
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文章图片
↑2019年1月3日 , 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 , 74岁的叶培建(左一)静静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 , 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 。 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FAST工程奠基人南仁东
20多年呕心沥血
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做研究
让中国成为世界上
看得最远的国家
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文章图片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施工场面和满天繁星相映生辉(2016年6月27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续摄
“天眼”
看似一口“大锅”
却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中国“天眼”睁开了
南仁东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文章图片
↑南仁东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12月31日摄) 。
8000多个日夜
为了追逐梦想
他心无旁骛
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我们儿时对星空的迷恋
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
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文章图片
↑刘永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2018年12月2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松 摄
他率领团队
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
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四十年坚守强国梦
带出一支“雷达铁军”
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文章图片
↑刘永坦(右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术(2018年12月2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松 摄
刘永坦的一生
献给了祖国工业化
即使累倒在病床上
也不忘国家使命
一刻未停止工作
从填补国内空白的雷达理论创立
到建立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实验站
保卫祖国海疆、构筑海防长城
是他无悔的选择
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文章图片
↑地球物理学家 , 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 。
今天
我们致敬他们
造福苍生的研究成果
致敬他们
青灯黄卷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致敬他们
不慕名禄
洁身自好的品格
新华网今天,致敬我们的民族脊梁!
文章图片
↑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2016年2月2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军喜 摄
他们伟岸的身影
驾驭着中国科技巨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