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史|赵匡胤:终结乱世的英雄,埋下隐患的祖宗( 三 )
本文插图
第二、事为之防 , 曲为之制 。
鉴于唐末五代的历史教训 , 赵匡胤把“防弊之政”作为“立国之法” 。 其意就是要千方百计的束缚臣僚们的手脚 , 使其互相牵制 。 因此 , 在宋朝 , 军政之间 , 军事机构内部 , 主帅和偏裨之间 , 军、财、民之间 , 上下级之间 , 中央和地方之间 , 都是互相牵制的 。 这样 , 任何人都无擅权篡政之隙 , 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
第三、以常为变 , 以易为难 。
出于“防范于未然 , 制治于未乱”的动机 。 使用“以常为变,以易为难”的法度 , 是应付内部各种问题 , 而且倾其全力加强对内的控制 。 宋太宗赵光义也认为“外忧不过边事 , 皆可预防 , 奸邪共济为内患 , 深可惧也” , 并以此嘱咐后世 , 致使北宋统治者始终把“外忧”当作可预防的边事, , 而把“内患”看成“心腹之疾” , 千方百计要加强对农民的镇压和对统治阶级内部野心人物的防范 。
第四、名若不正 , 任担不久 。
赵匡胤用文臣出任知州 , 并逐渐成为地方行政的普遍制度 , 但同时赵匡胤又怕知州职权太重 , 会危及皇权 , 因此在知州头土冠以“权”字 , 采用赵普“列郡用京官权知 , 三年一换”的办法 , 以利朝廷直接控制州县政权 。 这样就使得那些担任差遣的州县官员 , 明白自己任职是临时性的 , 谁也不会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 , 不会在任上做长远的打算和筹划 , 那么谁也没有可能对皇权造成任何威胁了 。
第五、内外相维,强干弱枝 。
赵匡胤将其二十二万禁军分做两半 , 一半驻守京城 , 另一半分守边防各地 。 这种部署 , 照宋神宗的话来说 ,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忧 。 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 `这种“内外相维 , 强干弱枝”的军事配置 , 不仅使京师与诸道之兵互相维系、牵制 , 就连京城内外、开封府各内外的驻兵 , 也使其发生互相维系、牵制的作用 , 保证某种兵力的平衡 。
“内外相维,强干弱枝”,是赵宋祖宗家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
第六、风闻奏事,不罪言者 。
同前朝不一样 , 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主管纠弹 , 合称台谏 。 从北宋初年起 , 统治者树立起“不罪言者”的传统 , 提高台谏官的地位 , 使他们随时、随地、随事都可以弹勃大臣 , 都可以毫无根据地“风闻奏事”,鼓励他们“造谣攻评” , 凡事都有他们的发言权 。
同时朝廷又限令台谏官每月必须奏事一次 , 名曰“月课” , 到期不奏事的 , 或罢外做官 , 或罚钱充公 , 逼得他们非造谣攻评不可 。 因此 , 不仅一般官员都小心翼翼 , 战战兢兢 , 谨小慎微 , 不敢有所作为 , 只求相安无事 , 只承台谏的“风旨”行事就连昔日事无不通的宰相也只能是“奉行台谏的风旨”而已 。
第七、官与职殊,名与实分 。
北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机构 , 多以“差遣”来治其事 。 比如侍中、中书令为官 , 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政事”则为差遣 。 北宋各行政机构的事务均由此等被临时指派之人负责 , 而正式编制中的各种官名反成虚衔 。
这样就造成了官职的分离和名实的混淆 , 即是史书记载的“官与职殊,名与实分” 。 它的实际意义在于 , 正官有职无权 , 差遣有权无职 , 差遣为皇帝临时委派 , 执行皇帝旨意 。 所以 , 这一条家法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 。
第八、谨防朋党,严防请托
宋初规定 , 宰相及大臣不能在家里接见官员和会见宾客 。 还规定“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 , 恩师及自称门生” , 只能作为国家的英才、天子的门生 , 目的也是为了“谨防朋党”、“严防请托” 。 北宋最高统治集团依赖于文武臣僚作为政权的支柱 , 同时又竭力将臣僚中各种可能危害专制统治的因素全部要加以防范 。 这是赵宋“祖宗家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
推荐阅读
- 历史垂钓者|周世宗打下的半壁江山,被赵匡胤中途劫走,戏剧性的当了皇帝
- 司马长史|郭威出了道选择题,赵匡胤为什么选了柴荣,没选更有优势的刘重进
- 斑马消费|大亚圣象董事长英年早逝,百亿家族“血亲夺权”悲情终结?
- 登高魂销|赵匡胤如何从无名小卒改变命运的
- 在水中央|勇敢终结美元时代,多国纷纷紧跟其后!,俄罗斯“带头”清仓美债
- 前朝秘史|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为何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
- 海外财富网|世界各国纷纷跟进,美元霸权或就此终结?俄罗斯带头打响第一枪
- 谁能终结江浙沪的“地图炮”?
- 聊奇论史|盐铁官营:自由主义的经济潮流,为何在汉朝中期走向终结?
- 装置分析|多国紧跟其后,美元霸权或就此终结?,俄罗斯带头打响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