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仍未走出女性刻板印象,“破浪”的姐姐( 三 )


其实不只是中年女性 , 对各个年龄段的女性而言 , 鲜活、灵动、自我认同都应当被赞美和追寻 , 因为它不仅关乎女性 , 更关乎人性 。 如果中生代女艺人没有坦然面对衰老的自由 , 那么“后浪”们也无法脱离对“细白幼”的推崇;如果妻子和母亲们不能拥有在这些身份之外“成为自己”的空间 , 那么年轻的女孩也注定无法逃离被蜜糖包裹的枷锁;如果不能面对纯粹真实的生活 , 那么跳出性别的视角获取精神独立和广阔认知则无从谈起 。 那些由“女神”“美女”堆砌起的充满“神性”幻象的楼阁缥缈在云雾中 , 美轮美奂 , 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 , 苦苦追求 。
尽管幻象终究是幻象 , 但起码看起来甜美迷人 , 在虚幻世界里拥抱女性的真实生活 , 或许更加艰难 。
最近 , 辩手颜如晶突然火了 。 在聚焦独居生活的综艺《我要这样生活》里 , 起床后的她提起2升的矿泉水直接猛灌 , 客厅里排列整齐的男神抱枕 , 厨房里各种食材餐具样样俱全……这样的颜如晶和她的独居生活让不少人大呼简直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 而在另一档同类节目《看我的生活》里 , 人们则感慨70后的佘诗曼毫无顾忌地吃宵夜依然身材苗条 , 佩服80后的马思纯生活规律就像排了课表 , 又或者看着《让生活好看》里“独居新人”郑爽 , 手忙脚乱尽力做好每件事而频频点头 。
在《我的孤单 , 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 , 丽贝卡·特雷斯特说 ,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 , “单身不是要拒绝男人、拒绝爱 , 而是要提倡一种充实、自主的生活”;而《单身社会》也告诉人们 , “独居和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 。 这些节目中 , 不同代际的女性展现出的独居状态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 , 重点既非独居与单身 , 也非婚恋与情感 , 而是如何不被纷繁复杂的声音裹挟 , 接纳真实的自己和想要的人生 。
不论处在何种人生阶段 , 女性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 , 是喜欢就好和更爱自己的共同含义 , 也是自我取悦和自我疗愈的应有之义 。 不是生活选择了我 , 而是我选择了生活 , 从容淡定、自信自如 , 无论年龄与际遇 , 都自有光芒 。
说回年龄这个问题 , 如果说期待得到像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那样的赞美——“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 , 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 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绮丽泡泡 , 更深谙叶芝那句“只有我爱你额头上衰老的皱纹”是种暗戳戳的安慰 , 倒不如大方承认“大都好物不牢坚” , 也就不必再有“过了20岁就去死”的高喊 , 可以坦然拥抱这可怕、可敬、可爱的生活 。
【北京青年报仍未走出女性刻板印象,“破浪”的姐姐】无论是披荆斩棘还是乘风破浪 , 不只“姐姐”们 , 身处时代大潮中的你我都前路漫漫 。 想要破旧立新自然阻碍重重 , 只希望已经准备御风而行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真能跳出舒适圈 , 用不同以往的语法去描述和看待女性的光亮与多彩 。 别让预想中的“中女崛起”沦为“给大龄女星找饭辙”的尝试 , 那就不仅是节目的失败 , 也是我们的失败 。 (曹雪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