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野蛮其体魄” 体育拒绝“温柔”
正值阳春 , 全国各地陆续进入迟来的开学季 。 宅家多时 , 虽然有网课帮助 , 但体育课受疫情冲击不小 。 重返校园 , 不少学生都出现了体重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 。
汹涌的疫情 , 让人们认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 野蛮体魄、强身健体 , 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 。 然而 ,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指标令人担忧 。
少年强则国强 。 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 , 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已成社会共识 。 “文明其精神 , 野蛮其体魄”的真正实现 , 离不开体育的全面参与 。
青少年体质亮红灯
久违了 , 体育课!随着疫情好转 , 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回到校园 , 熟悉的体育课也回来了 。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宅家生活 , 身体发福以及由此带来的体能下降 , 让不少老师挠头 。 “班级里的‘小胖子’和‘小眼镜’本来就不少 , 现在的情况又给体育老师出了新的难题 。 ”有老师表示 , 虽然疫情期间有体育网课 , 但受制于活动场地和教学内容 , 学生的锻炼效果与平时有较大差距 。 开学后的体能测试发现 , 大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了下滑 。
针对疫情宅家造成的体质下降问题 , 各地采取多种方式 ,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 帮助学生增强体质 。 在浙江 , 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不减反增 , 从一周两节增加到一周五节;山西吕梁提出要求 , “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针对防疫需求 , 各地的体育课上少了一些近距离的对抗性活动 , 增加了技巧性、趣味性的运动……
青少年体质健康带来的问题 , 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度凸显 。 近年来 ,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引发社会担忧 , 也让体育教育站到了聚光灯下 。
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问题中 , 近视率是一个显著指标 。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调查结果 ,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 “小眼镜”人数超过1亿 。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 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 , 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达到21.9% 。
缺乏户外活动 , 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专家表示 , 近视是由眼轴变长导致 , 青少年如果能够在阳光下多运动 , 眼睛会分泌多巴胺等活性物质 , 从而抵抗眼轴变长 , 抑制近视发展 。
“小胖墩”“豆芽菜”……近年来各省区市的体质监测显示 ,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 怎么办?体育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 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 ”近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 明确提出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 无数实践证明 , 体育 , 是让孩子远离近视、远离肥胖的首选途径 。 与此同时 , “完全人格 , 首在体育” , 体育也是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不二选择 。
体育“补课”刻不容缓
因为疫情影响 , 体育补课需要提上日程 。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 , 整个社会的体育补课更是刻不容缓 。
近年来 , 体育课变成“万能课”、为文化课让路的现象少了 , 体育课的时间得到了保证 。 但看似热闹的体育课 , 实际的内容却大打折扣 。 有人形容 , 很多学校体育课属于“三无七不”——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 , 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 。
要想让青少年从体育锻炼中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标 , 体育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等属性不能被扼杀 。 本该是“野蛮体魄”的体育变成“温柔”的体育 , 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
体育课“注水” , 背后的原因并不难寻 。 一方面 , 很多家长虽然鼓励孩子锻炼 , 但前提是“三不”——不要累到、不要伤到、不要影响学习 , 体育锻炼要随时为文化课学习让路 。 另一方面 ,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 , 学校不得不选择“重智育、轻体育” 。 由体育课带来的“安全责任” , 也令不少学校和体育老师束手束脚 。
推荐阅读
- 烟草“别拿起”“放得下” 钟南山等专家倡青少年远离烟草
- 青岛教育青岛创新学校今年首次招生 开启优质小班化教学模式
- “别拿起”“放得下” 钟南山等专家倡青少年远离烟草
- 大学生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部署2020年大学生征兵工作
- 方言教育部: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
- 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通知部署2020年大学生征兵工作
- 中考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青岛电子学校“3+3+2”中日班成绩显著
- 福建大田: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突击集中点验和警示教育活动
- 福建厦门集美: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青少年普法宣传效果好
- 教育部: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