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2020年春季学期初中教学设计(四)——民歌大赏?溯源诗经


由 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 蔡涛 朱莉 供稿 。
该教学设计获得第四届全国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 学情分析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一单元是以“民俗”主题组元的单元 。 在这一单元中 , 学生们通过对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的学习 , 了解分属南北各地的不同民俗文化 。 但囿于单篇散点的限制 , 学生们还不能对南北两地的民俗进行系统的把握 , 也无法看到民俗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 。
在对本单元文章进行学习后 , 我们发现学生对“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是比较感兴趣的 , 但若要深入学习似乎又缺少相应的抓手 。 其实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 , 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 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 。 然而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 , 中学生不仅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 , 对歌曲歌词背后隐藏的民风民俗更是漠视 。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不少中学生对时下流行歌曲的歌词津津乐道、反复研读、仔细推敲 , 但对含蓄典雅的民歌歌词却视而不见 。 事实上 , 我国各地的民歌在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 , 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诗词的养分 , 融入各地的民俗风情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风格迥异的五大民歌区 。 当我们把民歌歌词与曲调分离后 , 歌词本身何尝不是一篇篇含蓄雅致的阅读文本呢?
我国著名哲学大师、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 , 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 , 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我们的语文课是需要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些经典的文本 , 引导他们及时挖掘和保护无形的文化传统 , 理性看待当下的流行文化与外来文化 , 才能使他们在面向世界面对未来的时候 , 拥有数千年不坠的创造力和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表达力 , 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 , 保持个体与民族的清晰身份 。 选文篇目
《走西口》《龙舟调》《小河淌水》《辽阔的草原》(节选自四大民歌歌词);
《桃夭》《无衣》《式微》(出自《诗经·国风》)文本解读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民俗”单元 , 本单元收录了与民俗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 。 在对民俗的传承中 , 民歌是一种最有效且流传最广的的方式 。 民歌歌词大多简洁明了 , 章节之间呈重章叠句的排列形式 , 在阅读上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困难 , 也为后面阅读《诗经》赢得了时间 。
就民歌分区而言 , 我国分为五大民歌区(东部平原民歌区、西南高原民歌区、西北高原民歌区、青藏高原民歌区、蒙新草原沙漠民歌区) 。 本节课所选的四首民歌就是四大民歌区(青藏高原除外)的代表作 。
《小河淌水》是一首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 , 属于西南高原民歌区 。 歌词质朴自然 , 富于想象 , 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 , 周围一片宁静 , 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 聪慧美丽的阿妹 , 见景生情 , 望月抒怀 , 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 , 倾注在优美的歌词中 。
《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 。 《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 。 歌词通俗又洗炼 , 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 。 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 , 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 。
《走西口》是陕北信天游的代表作 。 其歌词浅显易懂 , 意境也不难想象;夕阳下 , 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 , 这种情感是单纯的 , 稚嫩的 。 少女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怨 , 只能用琐碎的叮嘱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 一曲《走西口》 , 唱尽了人生的苍凉、离别的痛苦和生活的无奈 。
《辽阔的草原》是典型的蒙古长调 ,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 , 沁人心脾 , 既擅于抒情 , 又注重写景 , 情景交融 , 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演绎了一段朦胧的爱情 。 设计意图
中国各地的民歌内容不同、形式各异 , 却又无一例外的真实再现了人们生活的日常 , 带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 ,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方式 , 比如:“赋比兴”的修辞手法、“重章叠句”的篇章排列形式……
本节课以四大民歌(青藏高原除外)歌词为阅读对象 , 通过比较阅读感受各地民歌特点 , 了解各地民俗 。 再通过联读《诗经》 , 比对读议 , 追溯民歌的源头 , 引领学生感受《诗经》对各地民歌的影响与浸染 , 理性看待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教学目标
1.阅读经典民歌歌词 , 提取关键信息 , 了解各地民俗风情 , 把握我国各地民歌特点 。
2.比较阅读四首歌词 , 分析异同 , 重点归纳整理其内容和形式的相同点 。
3.联读《诗经·国风》 , 寻找民歌的源头 , 看诗经六义对后世民歌的影响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较阅读四首歌词 , 分析异同 , 重点归纳整理其内容和形式的相同点 。
2.难点:联读《诗经·国风》 , 追溯民歌的源头 。 教学流程
一、民歌配对 , 说理由
教师导入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 , 远在原始社会里 , 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就开始了他们的歌唱 。 在《回延安》中我们了解到了陕北的民歌样式 , 那么其他地区的民歌又有什么地点呢?下面是我们收集到的民歌歌词片段 , 可惜在收集过程中它们被打散了 , 请你仔细阅读这些片段 , 将他们组接在一起 , 并阐述你的理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