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首季赔付率升五成 融资类信保急刹车

曾经一路蒙眼狂奔 , 为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大力吸金的信用保证保险 ,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里 , 正面临信用风险暴露、赔付金额高企的困扰 。
5月22日 , 中国人保(601319,股吧)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人员采访时坦言 ,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公司业务 , 包括助贷险业务造成一定影响 ,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 , 并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对内部业务进行一定调整 , 但并非关停此类业务 。
监管的态度日渐明朗 。 5月19日 , 银保监会对外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下称《办法》) 。
对比2017年原保监会印发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 。 此次 , 银保监会重点聚焦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 , 提高了财险公司经营此类业务的资质门槛、承保限额以及风控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 “最近两个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 , 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等条款 , 更是为融资性信保业务设定了经营红线 , 倒逼险企压降规模控制风险 。
近两年大批P2P平台的跑路、违约潮已让融资性信保业务成为财险经营雷区 , 被伤及者轻则偿付能力拉响警报 , 重则吃上监管罚单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此次《办法》取消了保险公司对网贷平台信保业务的合作 , 从源头上堵住了埋雷的可能 。
实际上 , 早在监管介入、《办法》出台之前 , 已在赔付上“吃亏”的头部财险公司 , 近期开启紧急刹车模式 , 如被卷入关停助贷险部门风波的人保财险 , 便是其中之一 。
5月23日 ,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王言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2020年开年以来整体经济环境受到疫情的影响 , 给信用保证保险的经营带来压力 。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 , 一季度信用保证保险赔付率呈大幅上升趋势 , 上升的比例约为50% 。
取消网贷平台业务合作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此次银保监会发布新修订的《办法》 , 以风险为导向 , 首度区分了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信保业务 , 重点对高风险聚集的融资性信保业务予以规范 。
《办法》还新增了“除专营性保险公司外 , 其他保险公司承保的融资性信保业务自留责任余额累计不得超过上一季度末净资产的4倍”“除专营性保险公司外 , 其他保险公司承保的融资性信保业务单个履约义务人及其关联方自留责任余额不得超过上一季度末净资产的1%”等条款 。
5月22日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监管为保险公司设定融资性信保业务的经营门槛 , 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保险人加强风险管理 , 审慎开展业务 。 简单来讲 , 未来肯定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开展此类业务了” 。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 , 《办法》较2017年的监管规定 , 删除了“网贷平台信保业务”的表述 。
5月23日 , 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向福斌对时代周报采访人员指出 , 受制于禁止保险公司承保“融资性信保业务的被保险人 , 为不具有合法融资服务资质的资金方”的新监管要求 , 保险公司已经不能承保网贷平台下的民间借贷业务 。
融资性信保业务光环褪去
“融资性信保业务大规模开展兴起于2015年 , 彼时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异军突起 , 保险公司与互金企业合作开始紧密 , 由于信用保证保险具有融资增信的功能 , 可以提升互金平台的风险抵御能力 , 相应的部分财险公司由此赚得盆满钵满 。 ”5月23日 , 北京一家财险公司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但他进一步指出 , 随着2018年监管对网贷市场的整顿 , P2P平台爆雷汹涌 , 融资性信保业务的风险敞口也急剧放大 。
的确 , 回望过去 , 险企融资性信保业务因踩雷信用风险事件 , 损失惨重的案例不胜枚举 。 如2018年 , 长安责任保险公司经营的网贷履约保证险 , 就出现了超20亿元的大额赔付 。 该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 , 当年长安责任净利润大幅亏损18.33亿元 , 同期 , 净资产、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均报负 , 分别为-10.22亿元和-185.93%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