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上海满大街都是 24 小时便利店,但是北京却只有很多烟酒专卖小店

北京最近对街道开墙破洞的整治,那些曾经用临街居民楼底楼房间做生意的小店,现在正“风卷残云”般地被关门封墙。
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北京在能让年轻人们“买买买”的便利度上本来也不占优势。已经红透了上海、广州和成都的“一点点”并没有惠及到北京的消费者;排队能排上好几个小时的“喜茶”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在三里屯开店;尽管网上关于盒马鲜生的报道已经有不少,但它原本要在三月底开始营业的北京第一家店至今没有开出来;更别提,上海广州的街道里有着更多的小众咖啡店、甜品店等等。
金字招牌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1. 政策上的严控 。
北京的便利店盈利更困难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事情。在中国经营连锁协会的《2016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报告中,北京的便利店饱和度为每7185人一家,低于深圳、广州、上海和成都。在政策支持度上,北京也低于上述城市。
【为啥上海满大街都是 24 小时便利店,但是北京却只有很多烟酒专卖小店】 零售业本就薄利,外资便利店在国内被限制不能卖烟,只能依靠售卖关东煮、便当、热炒盒饭这些日配产品来多做一些差异化,增加客流和利润。
除了北京,在全国的其他地区,便利店只需要向食品药监局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就能售卖以上食物。北京却要求便利店同时具备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一些便利店无法售卖关东煮、盒饭等产品的原因。
尽管政策已经有所松动,相关部门不再像要求餐饮企业一样要求只售卖简餐的便利店,而对它的餐饮食品也开始单独考量。但对经营北京市场的便利店而言,不能放手卖日配食品,店铺也就跟一个高端精细版的杂货店差不多,自然很难赚钱,没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开更多店。
会坐地铁出行的人不妨也看看北京地铁站里的商业设施。在上海和广州,地铁站里通常会有一些蛋糕饮品店、便利店、礼品店,往远到中国香港和日本,因地铁站而起的地下商业街里还有鲜花店、服饰店和日用杂货店。但北京的地铁站里,除了一些自动售货机、自动拍照机和ATM,就连报刊亭也很难见到。
一位在北京从业十多年的零售业人士透露,地下商业涉及消防、公共安全等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在首都北京,谁也不想摊上这样的大问题。
2.城市设计马路过宽。
在七拐八拐中,你随时就有遇到一个不错的小店的可能。但北京的马路过于宽阔——想想各条环路上的六车道八车道,并且以环路的思维来做的城市规划,让人们更多地选择用车辆和地铁来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而不利于顺带着逛街。
马路太宽的另一个麻烦在于,当你遥望到路对面有一家不错的章鱼小丸子,想要过个马路,但却很难就近找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和斑马线,那你刚激起的消费欲望也就被自然消灭下去了。
■网友的回复
三个原因决定北京开店不如上海赚钱,甚至赔钱首要因素是气候差异。支撑24小时便利店经营需要半夜有足够多的客流量。北京多年来曾有多个企业尝试24小时制均告失败,因为到冬季夜间购物客流极小,销售额很难支撑夜间运营和人工费用。网上有专文报道过此事。这是造成北方24小时便利店发展缓慢的最核心原因。其二是经济发展水平。24小时便利店有一个人均GDP3000美元临界点,上海比北京先达到此临界点,且一直领先于北京。不同意@翟学魂 关于上海零售企业优于北京零售企业的论述,百联集团当然是国内零售业的翘楚,但是北京的物美,北京华联BHG也都是非常成熟的企业。个人认为主要是人民收入水平决定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决定业态发展的格局。其三是商业产业结构不同。外资台资的先进经营模式率先扎根南方。这一点@翟学魂 有具体描述 201304 追加参考 2002年 北京:重点发展便利店 农贸市场三年后退出城区2005年 北京便利店全行业巨亏 专家称不宜大力开发2006年 开一家赔一家 北京24小时便利店生存状况不乐观独家首发:北京便利店为何不便利?(上)独家首发:北京便利店为何不便利?(下)20131007 追加参考(日语)便利店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普及 http://www.tbr.co.jp/pdf/sensor/sen_a101.pdf(日语)09年中国人均GDP3735美元相当于日本1973年水平 http://www.jetro.go.jp/world/seminar/110101/pp110113.pdf国家统计局日本総務省統計局北京市2012年度统计年鉴 上海统计年鉴 - 2012年(日语)中国便利店空间巨大 ブレークタイム(目に留まった新聞ニュース記事)
■网友的回复
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到北京旅游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便利店,书报亭倒是非常多,吃的一般就是玉米棒子烤香肠和水三种,太无趣了。小吃店也有,但北京的小吃,真是一言难尽。。。赞同几位答主的观点,北京城市格局和上海不同,北京太大,而便利店更适合小而精的城市格局。还有帝都官多,烟酒礼品一直有市场,而便利店通常卖食品和生活用品。但我不太赞同北京夜生活不丰富冬天冷什么的,上海冬天更阴冷。我要补充的是,上海相对陌生人文化,而北京相对熟人文化。所谓陌生人文化,类似于社会契约精神,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人有互相约束互相帮助的内在约定,与中国传统的熟人文化有所不同,是西化的东西。就像其他答主说的那样,上海是比较西化的,除了体现在更能接受以日本台湾为主的便利店以及西化的便利店产品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在。陌生人文化和便利店的关系主要两方面(以下推论都是相对的,不要说我以偏概全):1,假设你是一只上班狗,下班后寻思一个人随便吃点。在熟人社会,你会被同事叫去撸串喝啤酒,让你别不合群。在陌生人社会,你说想早点回家休息,你说今天就想吃碗泡面,不想约,同事不会干涉你,就让你回家,然后你就去便利店买吃的了。——通常在便利店买吃的都是一个人吃,即使是一群人一起买盒饭,也都是为了方便。也就是说,上海人更习惯吃饭只是吃饭,社交目的较少,所以便利店更多。2,假设你是一只服务员。在熟人社会,人们通常对亲友十分友好热情,对陌生人无感,所以作为服务员的你不习惯对陌生人顾客低头哈腰,觉得有讨好嫌疑;在陌生人社会,人们通常不会以血缘来定义人际关系,人情往来较少,对陌生人态度中立,所以你把对顾客友好看做是职责所在。因为对陌生人的态度差异,导致陌生人社会的服务业质量更好。其他的下次想到了再来补充。
■网友的回复
北京不是没有便利店,还是不少的,但是缺少比上海少
为什么少呢?大家要明白上海便利店的发展是有历史原因的
1. 上海本身市民文化要比北京浓重,社区规划也更有利于便利小店存在
2. 上海国资比北京开明得多,早在90年代联华之类的国资零售连锁店就普及开了,这些店其实给现代的连锁便利店打下了基础
3. 台湾人在上海势力大,全家和7-11都是台湾人运营起来的
当然,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北京未来也会很快普及便利店的,当然不一定是全家和7-11,也可能是无人零售店
■网友的回复
为啥上海满大街都是 24 小时便利店,但是北京却只有很多烟酒专卖小店
深夜走进一家罗森,买了关东煮,自然会想到在冷冻柜里拿一瓶元气森林气泡水,也许还会想到第二天的早餐,宾格瑞香蕉牛奶、优格软糖和网红蛋糕就静静地在货架上等着你。
作为一名经常到上海出差的商务人士,小程觉得,这种场景如果放在上海静安区的某个深夜,好像很容易发生,但在北京,似乎就不那么现实了。
文 | 齐拉
采访 | 齐拉 徐晴 常多娇
编辑 | 糖槭
运营 | 一凡
320个生活瞬间不复存在
如网上流传的北京全时关店传闻所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附近步行街里的一家全时便利店全场商品六折促销。首经贸还未开学,周围的白领也未全面复工,步行街的入口黑着灯,扶梯也停运了,往常还算热闹的餐厅、冷饮、美甲店只开了一半,鲜有人光顾。也就是说,六折恐怕也不能为这家便利店带来往常的人流量。不远处的另一家便利店“好邻居”,年后再也没有开过门。
这家全时里唯一的店员说她没有接到任何闭店通知,但那些便利店的标志性产品——热腾腾的便当、炸鸡和关东煮已经不卖了,只剩几个包子孤零零地待在柜子里。
丰台区西国贸大厦的科技孵化广场内,另外一家全时从上周就停止进货了,货架只摆满了一排,店员小李说,“没看新闻么,最晚20号也关店了。”位于新华西街、通州万达一层底商的全时也已经关门了,给出的理由是“室内装修,暂停营业”。透过黑色的塑料布向里望去,没有装修的迹象,货架上还摆着商品。
为啥上海满大街都是 24 小时便利店,但是北京却只有很多烟酒专卖小店
▲北京一家打折促销的全时门口排满了来采购的人们。图 / 视觉中国
近半个月里,天津的全时便利店正在大规模关店。据新京报的报道,北京的全时5月9号接到停止供货的通知。5月11日,北京全时便利店的官方微信号发布了停业通知,宣布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5月20日结束经营,随后这一消息被删除。全时的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回应,不是资金链断裂,是在疫情的严重下进行的战略调整,便利店这块业务会先收缩。
但并非所有便利店都面临危机。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1-3月上海便利店室内营业额累计同比下降12.63%。便利店确实受到疫情影响,但零售业内人士都认为一旦正常开业,便利店这种快消品为主的行业会很快恢复,不太至于崩盘。其他城市目前也没有便利店大规模闭店的消息。AI财经社采访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认为,“便利店行业整体表现还比较平稳,也正在稳步的回升。”
全时的关店也让一个不算陌生的话题又被提起:为何便利店在北京难以生存?根据DT财经2017年2月份的统计,北京的地理面积是上海市的两倍之多,便利店数量却是上海的1/2左右。2018年9月份的又一次统计显示,深圳和广州的千人拥有便利店数量分别是2.86和2.57,而北京只有0.91,深圳每平方公里拥有17.92家便利店,而北京只有1.21家。北京,便利店的荒漠。
诚然,全时不是那种都市白领最爱去的便利店,它无法提供小红书女孩们最爱的罗森网红蛋糕和宾格瑞香蕉牛奶。但在通州工作的小张表示,万达一层的那家全时是他方圆一公里以内唯一一家便利店,大超市永辉倒是更近,但为了买瓶水要排十分钟的队结账。去年秋天,全时店员在门口售卖来自小张老家山东的水蜜桃,28块钱一大包,买的人不少,他也来了一袋,味道很不错。现在,全北京即将有320家全时面临歇业。这也意味着至少320个这样的生活瞬间将不复存在。
为啥上海满大街都是 24 小时便利店,但是北京却只有很多烟酒专卖小店
▲2019年,北京就陆续有全时便利店开始以“内部调整”的理由暂停营业了。图 / 视觉中国
有人更难,有人更容易
便利店的从业者们早已发现,他们的最大收入来自于鲜食(或叫快餐、速食)。一家京东便利店的店主周召在上给出的答案则更直白,“吃的,喝的”。他仔细分析了京东头部便利店的营业额,发现鲜食和饮料只占了商品总量的4%,却贡献了64%的营业额。他认为全家和711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鲜食卖得好,便利店就能挣钱,而且鲜食还能带动其他货品的消费。深夜走进一家罗森,买了关东煮,自然会想到在冷冻柜里拿一瓶元气森林气泡水,也许还会想到第二天的早餐,宾格瑞香蕉牛奶、优格软糖和网红蛋糕就静静地在货架上等着你。
作为一名经常到上海出差的商务人士,小程觉得,这种场景如果放在上海静安区的某个深夜,好像很容易发生,但在北京,似乎就不那么现实了。还是来自DT财经的数据,品牌连锁店在北京所有便利店中的占比是11.8%,而在上海这个数字是24.7%,上海的全家、711和罗森全是日本的连锁企业,占比超过30%。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经营的限制。在其他地区,便利店只需要向食品药监局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即可,但在曾经的北京,一家便利店却要同时拥有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才能售卖鲜食,这就卡掉了一大批便利店。曾有一家罗森在进驻北京时在旁边又开设了一家餐馆,才算拿到了餐饮许可证。
2014年初,政策看似放宽了,北京市食药监局发布《北京市食品现场制售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便利店的现制快餐业务需要在营业内容里加上现场制售项目,但曾有店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项目的审批非常严格,他前后花了半年才审批下来,而有的区县几乎不批此类申请。
2015年,《冷链食品生产审查实施细则(2015版)》(征求意见稿)要求有冷链生产食品的商户必须要配备总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而一些中小规模便利店没有专属工厂,在其他工厂进行贴牌加工,这些工厂的使用面积一般在2000平方米左右。如果无法获得审批,这同样会影响一些便利店的产品种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