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2020我的就业故事|一次考古工地上与大学教授的畅聊助他觅得好工作,职校毕业生也能与海归博士共事
本文插图
与身边不少同学相比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高职贯通专业的王浩南颇为“幸运” 。 还未到毕业季 , 他已经提前锁定了工作——成功入职上海擎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负责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 , 以及展会策展工作 。
王浩南的同事是清一色的复旦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生 , 还有不少海外名校归来的高学历人才 。 与这些“学霸”共事虽然压力不小 , 王浩南却信心满满:“优秀的同事给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 我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 , 对文物有独特的情感 。 不管是学习还是求职都要坚守自己的兴趣 , 我相信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一次考古工地上的畅聊获得的工作机会
每天早晨6点左右 , 王浩南就起床、洗漱 , 随后就进入了工作节奏 。 即便在地铁上 , 他也不会浪费学习的时间 , 总是在阅读各类文物保护相关的论文和书籍 。 工作再忙 , 他每天都会抽四五十分钟时间看书 。 “这行虽然繁忙 , 却需要慢功夫 , 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 不断吸收新知识 。 ”王浩南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已是凌晨两点 , 电话那头的他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 。
王浩南得到这份工作机会 , 源于考古工地上一次对话 。
2019年 , 在考古工地上实习的他偶遇一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授 。 攀谈中 , 王浩南讲述了自己对拓片技术的看法:“我偏爱拓片的墨色淡一些 , 较为雅观 。 而乾隆皇帝喜欢的乌金拓、文人墨客口中的蝉翼拓等颜色较重 , 当下看来有些媚俗 。 ”
尘土飞扬的考古工地上 , 这位高职小伙子对专业知识侃侃而谈:拓片技术如何从古流传至今 , 又如何随着人们审美变化而变迁 , 拓片的墨色、所呈现出的效果、拓片技巧如何不断精进等 , 他都如数家珍 。 这让大学教授眼前一亮:“别说是高职生 , 如今就连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 能把考古知识研究得如此通透的也不多 。 ”
于是 , 这位教授当场向王浩南伸出了橄榄枝 , 请王浩南到他学生的创业公司实习 。 王浩南一口应允 。
本文插图
【文汇网2020我的就业故事|一次考古工地上与大学教授的畅聊助他觅得好工作,职校毕业生也能与海归博士共事】
因为兴趣 , 他曾放弃了高中选择了职校
王浩南获得这个工作机会看似偶然 , 但其实 , 是来自于他长时间对自己兴趣的坚守 。
2015年 , 还是初中生的王浩南参加了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职业体验日活动 , 一项文物鉴定和篆刻的互动活动深深地吸引了他 。 “过去我们只能在书本中、电视剧中与历史相遇 , 但当我触摸到真正的文物时 , 那种仿佛触摸历史的感觉让人难忘 。 ”回忆起那次体验活动 , 王浩南至今都兴奋不已 。
回到家 , 原本能考上不错的高中的王浩南大胆地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放弃报考高中 , 转而报考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高职贯通专业 。 幸运的是 , 开明的父母支持王浩南的选择 , 并鼓励他跟随自己的兴趣发展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王浩南由衷地告诉采访人员 。 在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 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先后接触到山水画、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 , 还会接受文学、美学等课程的熏陶 。 最令王浩南痴迷的 , 是文物修复课上 , 他与历史的亲密接触 。 “近距离仔细观察文物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事 , 幸运的话 , 我们还会亲自动手把残损的文物修复好 , 这让我对历史和文物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 。 ”他说 。
在王浩南看来 , 文物修复专业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 , 除了理论积淀 , 还需要耐心进行大量实践积累 。 他举例说 , 比如拓印是中国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技艺 , 同学在实训过程中 , 常常因为技术不成熟、对纸张和墨水的材质不了解而弄破宣纸 , “有的同学弄破十几次就放弃了 , 觉得这工作太枯燥 。 而我不断思考 , 反复练习了至少50次 , 技术才有所进步” 。
推荐阅读
- 文汇网|命案必破!浙江金华公安誓言无声执着追凶
- 风雅房县|【我的脱贫故事】刘运华:脱贫不等靠 幸福来敲门
- 2020开启全新征程,再创佳绩【老陈】
- 不信你不笑!2020搞笑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佳作欣赏
- BOSS带货,风口已过
- 责任人|国家防总通报2020年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
- 全国关注海南自贸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
- 很奇怪,美国人为何不持枪上街?
- 美国亟需提高维稳经费
- 2020年第一季度俄罗斯有色金属出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