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瑞幸”凉,“跟谁学”苦,被绞杀的中概股何去何从?( 二 )


放宽红筹结构企业的上市标准成为中资企业选择回归的原因之一 ,
今年4月 , 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 , 为有意愿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创新试点红筹企业提供路径 。其中 , 就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标准 , 放宽至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 , 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 , 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 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
而不是像以前 , 将上市门槛卡在市值必须超过2000亿元的要求 。
同时 ,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实施的更加多元的上市条件 , 也允许符合条件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 。
中概股回A潮涌动 , 但回A会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和期间费用 , 中概股回归的方式也需理性选择 。
通常来讲 , 中概股回A的路径可分两种:一是在海外完成私有化 , 拆除特殊股权架构 , 然后再在A股上市 , 多数中概股选此较多;而是私有化后通过并购的方式回归A股 , 如前段时间因李国庆俞渝争夺控制权而被刷屏的当当 , 便是这种操作 。除去A股外 , 阿里巴巴的赴港上市 , 及京东、网易、百度、携程等回港的消息 , 也引发了市场开始评估中概股回归的可能性 。
随着港股市场对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的放开 , 及H股“全流通”计划的推进 , 也将吸引更多中概股回归港股市场 。
申万宏源认为 , 中概股回归利于扩容国内市场核心资产池 , 亦有助公司价值发现 , 利好公司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 。
尤其是新兴行业 , 多数行业龙头仍漂流在海外 , 科技、医疗、可选消费等新兴企业的回归也将助力经济发展 。
作者:冯雨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