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4412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为什么我们觉得孔子对学生宰予抱有成见( 二 )


撇开个人的成见 , 身为师者 , 不欣赏的行为要进行敲打 , 不见得就是不认可这个人 , 提醒大家珍惜时光 。 孔子认为宰予"无药可救"的同时 , 也认为宰予是自己最得意的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 。 2.宰予有想知道的事情一定要刨根究底追问原因
孔子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宰予 , 孔子觉得宰予不该问些他不适合问的问题 。
比如宰予追问上古史 。 宰予是要讨教五帝的历史 。 孔子可能是误解了宰予 , 认为宰予的才识差 , 根基浅 , 不足以明五帝之德 , 不愿意回答 , 宰予并不罢休 , 非要问个究竟 。
宰予问五帝之德 , 子曰:"予非其人也 。 "《集解》王肃曰:"言不足以明五帝之德 。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宰予问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 , 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 , 不可胜以观也 。 而上世黄帝之问 , 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 。 " 宰予曰:"上世之传 , 隐微之说 , 卒采之辩 , 暗忽之意 , 非君子之道者 , 则予之问也固矣 。 "
可以看出 , 宰予之问是为知识、为真理、为求得"君子之道" , 而孔子起初不愿答 , 则是认为知近世禹汤文武周公即足矣 , 没必要再作深究 , 答辞之间孔子的不满情绪明显 。
宰予坚持问 , 孔子只得就其所知作答 。 孔子曰 :"可也 , 吾略闻其说 。 黄帝者 , 少昊之子 , 曰轩辕 , 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 。 幼齐睿庄 , 敦敏诚信 。 长聪明 , 治五气 , 设五量 , 抚万民 , 度四方 。 服牛乘马 , 扰驯猛兽 ,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 三战而后克之 。
始垂衣裳 , 作为黼黻 , 治民以顺天地之纪 , 知幽明之故 , 达生死存亡之说 。 播时百谷 , 尝味草木 , 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 考日月星辰 , 劳耳目 , 勤心力 , 用水火财物以生民 。 民赖其力 , 百年而死;民畏其神 , 百年而亡;民用其教 , 百年而移 。 故曰黄帝三百年 。 "
宰予未必是想"僭越" , 以成帝王之德 , 掌帝王名位 。 孔子对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作了历史性的耐心解释 , 由神话转化而为史学 , 确实有见解 。

红云4412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为什么我们觉得孔子对学生宰予抱有成见
本文插图

3.宰予有时候也喜欢恶作剧表现自己为难老师
善辩的人一有机会就想表现自己的辩才 , 甚至用狡辩来证明自己的能言善辩 。 宰予的能言善辩有时候让孔子不太喜欢 , 孔子说过"巧言令色 , 鲜矣仁 。 "
有时宰予言行究竟有什么过错或是不足呢?从文献看 , 宰予就是爱给老师出难题 , 善于独立思考 , 逆向思维 ,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
宰予的提问 , 显然是给孔子出难题 。
宰我问曰:"仁者 ,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 不可陷也;可欺也 , 不可罔也 。 "(《论语·雍也》)
孔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 不可陷;可欺也 , 不可罔也 。 "他认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 。
就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为君子 , 他可能被引诱 , 但不可能被陷害;他可能被欺骗 , 但不可能被愚弄 。 "
孔子显然对宰予这样的两难问题很不满 , 回答可"逝" , 即前往而救 , 是应该的 , 但不可"陷" , 即不可自陷井中 , 非但救不了人 , 反而害了自己 。
孔子接着说 , "人可骗之以理之所有 , 但不可昧之以理之所无 。 "即这样的事情在道理上是有的 , 而事实上不存在 , 不可无事生事 。 很显然 , 孔子对宰予这样的提问表现出不满 。
客观而言 , 宰予的这个问题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 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也有这样的实际问题吗?孔子的回答让我们获得了"可逝不可陷"的道理 。 4.宰予的个性特点主要通过与孔子问题的交流来体现
他学习很认真 , 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执着的探究精神 , 非要追根问底 , 问个水落石出 。 不管老师愿不愿回答 , 不管是不是与老师的思想相抵触 , 不管是不是会惹老师生气 , 他都敢于提出 , 所以颇有些为难老师的意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