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4412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为什么我们觉得孔子对学生宰予抱有成见


宰予(前522—前458) , 姬姓 , 宰氏 , 名予 , 字子我 , 春秋末期鲁国人 , 思想家、儒客先贤 。 孔子著名弟子 , "孔门十哲"之一 , "孔门十三贤"之一 。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 , 能言善辩 , 曾从孔子周游列国 , 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 , 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和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足 。
宰予的言语用在何处?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 宰予后来当了临大夫 , 有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 。 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 。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 , 宋代追封为"临公" , 后改称为"齐公" 。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

红云4412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为什么我们觉得孔子对学生宰予抱有成见
本文插图

孔子的言论中给人感觉对宰予有成见 , 主要是因为宰予的个性和为人导致的 。 1.宰予喜欢有问题时一定要找说出解决的想法
宰予思想活跃 , 好学深思 , 善于提问 , 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所说提出异议的人 。 虽然宰予是孔子手下言语的高材生 , 可对孔子仁义之道似乎并不是特别理解认同 , 经常否定孔子的一些观点 , 孔子对其有看法 。
比如宰予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 , 说:"三年之丧 , 期已久矣 。 君子三年不为礼 ,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 乐必崩"……因此他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 , 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 。
宰予问老师:"老师 , 三年的居丧守孝时间 , 未免太长了 。 作为一个君子 , 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 , 对‘礼’就会生疏;三年不练习音乐 , 对音乐就会忘记 。 旧的粮食吃完了 , 新的粮食也已收割 , 一年一换的打火木也已经轮了一回 。 守孝一年可以了 。 "
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宰予 , 而是反问他:"父母去世了 , 没有满三年的守孝期限 , 就吃新粮食 , 穿好衣裳 , 你安心吗?"宰予回答说:"安心 。 "孔子很不高兴:"你安心 , 你就这样做好了 。 君子守孝期间 , 吃饭没味道 , 听音乐不感到快乐 , 起卧不安心 , 所以才不这样做 。 如今你安心 , 你就这样做吧 。 "
等到宰予起身出去后 , 孔子痛心地摇摇头叹口气说:"宰予这个人啊 , 真没有仁爱之心呀 。 儿女出生后 , 需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亲的怀抱 。 父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 , 是天下所有人都应该遵行的规则 , 宰予难道就没有得到父母亲三年的护爱么?"
孔子认为因有三年之爱于父母 , 故人当为父母守三年丧 。 客观上说 , 孔子出于仁孝 , 宰予出于事理 , 各有道理 。 而宰予的观点似乎比孔子更不拘小节 , 就现在的角度来看于社会也更有利 。
宰予的观点有其道理 , 孔子有些拘泥于古 。 感谢父母之恩何止三年 , 但是没有必要守在那里什么都不做 。
再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 , 而宰予问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 , 而不知所谓 , 敢问焉 。 "孔子曰:"人生有气魄 。 气者 , 人之盛也;魄者 , 鬼之盛也 , 夫生必死 , 死必归土 , 此谓鬼 。 魂气归天 , 此谓神 。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宰予的问使得孔子说出了他对于鬼神的认识 。
由于宰予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和怪想法 , 所以有点让孔子嫌弃 。 正巧 , 孔子又撞见宰予大白天睡觉 ,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有了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对宰予的千古名批:宰予昼寝 。 爱思考的人行为比较懒散 , 因其"昼寝"才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 。 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 , 要求我们多做少说 , 言行一致罢了 。

红云4412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为什么我们觉得孔子对学生宰予抱有成见
本文插图

孔子对宰予的气愤是可以理解的 , 作为教育者是恨铁不成钢 , 也是"好鼓不用重锤敲"鞭策弟子勤学上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