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屋顶上|苏轼的一生挚爱:王弗
苏轼和结发妻子王弗的故事必然逃不过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
这首千古悼亡词之首的作品 , 在许多人 , 包括在西北文弱书生心中的位置太重要了 , 它就像一个易碎的工艺品 , 只能无比用心地将它珍藏起来 , 不能轻易去触碰 。 不是矫情 , 而是因为往往我们越看重的东西 , 越难以去表达和诉说 , 怕怎么表达都无法描述出作品本身带给读者的那一种情感和灵魂的触动 , 怕伤害了作品的价值 , 对不起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 不可控地 , 少了讲述者应该有的那份心有所动 , 而又置身事外的超脱感和自由感 , 讲不出动人又有趣的故事了 。
本文插图
苏轼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 。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 , 正梳妆 。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 。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 , 公元1075年 , 距离妻子王弗病逝的1065年 , 刚好十年 。 此时的苏轼正在山东密州(诸城)当知州(市长) , 相比之前在杭州当副市长 , 官儿是上升了 。 但密州不比杭州 , 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差 , 娱乐活动也没有杭州丰富 。 况且关于朝廷的这次工作调度 , 苏轼心里很清楚 , 表面上是给他升了官 , 可他作为旧党的代表 , 宋神宗和王安石是万万不会让他参与到中央关于新法实施的政治决策中来的 , 其实依然是对他的流放和打压 。
本文插图
苏轼
苏轼本就反对新法实施的急功近利 , 再加上一直以来都想留在中央发挥更大的价值和能量 。 如今都快40岁了 , 仍旧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政治才华 , 而且新法带来的民不聊生 , 他看在眼里 , 急在心里 , 又无计可施 , 无处诉说 , 只能在诗文里发发牢骚 , 心中的郁愤始终难以释怀 。
唯一有点盼头的 , 是本打算到了密州 , 能够和同在山东为官的弟弟苏辙好好聚一聚 。 可是苏辙在山东齐州(济南)做官 , 虽然同在一省为官 , 但相距太远 , 兄弟俩始终没有机会见个面 。 俩人从小一起长大 , 形影不离 , 高考之前从来没有分开过 , 如今各自为官 , 一别就是好多年 , 对于弟弟苏辙的想念 , 再加上官场上的不如意 , 更添胸中之块垒 。
本文插图
终于在密州的一个中秋晚上 ,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饼赏月 。 苏轼望着那轮明月 , 心中无限感慨 。 借着酒劲 , 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思念弟弟的同时表达了对于人世悲欢离合 , 聚少离多的无奈感慨 , 最后升华到对于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成为了后世咏中秋 , 咏团圆 , 咏月亮无法超越的词作 。
【站在屋顶上|苏轼的一生挚爱:王弗】
水调歌头 · 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惟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娱乐活动是少了点 , 体育活动可不能少 。 前面一期已经提到过 , 苏轼身形魁梧 , 英俊挺拔 , 说明平时工作之余 , 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 。
推荐阅读
- 莽原狮子|苏轼,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 单膝跪地,执法部门希望与抗议者们站在一起
- 兔子的麦麦妈妈|苏轼思念弟弟的一首词,最后一句传诵千年,今却被误会成情诗
- 中国抗疫物资为何能顶上去?关键在于这两大能力
- 特朗普手持圣经站在圣约翰圣公会教堂外:“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 紫芝看世界|老太太装看不见,目视前方太可爱,卡米拉和凯特母亲站在女王面前
- 老西儿侃三晋TB|运城“最大”土佛,站在佛头上可观县城全景,比云冈石窟还要大
- 酱知儿|苏轼与王安石的仇,在“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中消散
- 漫步夕阳里|苏轼头上一片天,美食解忧,美诗宽心,诗食交融,唯有东坡
- 解封浮山解封 站在城区之巅看这天海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