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有言:“其下者 , 则巧言令色 , 献媚人主 , 窃弄国柄 , 荼毒生民 , 如秦之赵高 , 汉之十常侍 , 唐之卢杞、李林甫 , 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 , 明之刘瑾、魏忠贤 , 穿窬斗筲 , 无足比数 。 ”
自古以来 , 有忠臣便有奸臣 , 这段史料中所举之人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佞相 。 纵观有明一朝 , 太监干政 , 宦官乱朝现象尤为严重 。 而魏忠贤更是个中“翘楚” , 此人被称为是断送了大明王朝国运的罪魁祸首 。 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文章图片

魏忠贤乃是天启时期的司礼秉笔太监 , 虽是太监出身 , 但却极受宠信 , 彼时魏忠贤权倾朝野 , 被称为“九千岁” 。 若是没有后来的崇祯帝 , 魏忠贤的名声将不远于此 。 那么这样一个势力极大、城府极深的人物 , 彼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是为何能够在登基之初就将其拔除的呢?
一、性格使然 , 能力不足
一个人的性格对人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魏忠贤的失败 , 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性格有关的 。 事实上 , 纵观魏忠贤的出身、经历和能力 , 他并不如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奸臣 。
他的上位更像是凭借运气得来的 , 彼时的光宗皇帝无心朝政 , 魏忠贤的上位过程才如此顺利 。
【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并且 , 魏忠贤虽然阴谋诡计不少 , 但是他却少了狡诈 , 这不是一个褒义词 , 但这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佞相所该有的 。 诸如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 , 曹操其人 , 最不缺乏的便是狡诈 , 也正是狡诈 , 他能够犯天下之大不韪 , 将东汉皇帝的位子夺了下来 。
而魏忠贤却恰恰相反 , 他虽然占据优势 , 但是却没有为自己长远的谋划 。 最终被崇祯帝给反攻了下来 。 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文章图片

再者 , 魏忠贤生性较为懦弱 , 这一点从魏忠贤屡次面对崇祯帝的做法便可看出一二 。 有一次 , 魏忠贤因有人弹劾他而被传到宫中 , 但面对别人的弹劾 , 魏忠贤没有为自己辩解 , 而且畏畏缩缩的 , 倾向于打感情牌 。 从这里可见 , 魏忠贤对于皇帝、皇权是从心里畏惧的 , 更不用提跟曹操一样去篡位了 。
性格之所以能够决定人生 , 是因为性格驱使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 魏忠贤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 , 但他却惧怕皇权 , 并没有真正想要取而代之 。 众所周知 ,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时起 , 便对太监的权力做出了很多的限制 。
魏忠贤及其党羽手中所掌控的军队是很少的 , 这是由于明朝的祖制所决定的 。 但祖制却难为有心之人 , 魏忠贤能够把控朝政 , 如若真的想要把控兵权 , 并非不可能 。 或是制度使然 , 又或是性格缘故 。
总之 , 魏忠贤手中没有兵权是事实 。 一个没有兵权的太监 , 即便真的权势滔天 , 又如何能够夺位呢?收拾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
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正如上文提到的 , 明朝的祖制是注定让太监无法拥有太大的权力的 , 正是明朝的体制 , 为崇祯帝轻而易举地拔除魏忠贤起了最根本的作用 。 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文章图片

明朝之制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 , 彼时 , 朱元璋为解决所有一切可以制约皇权的方面都做了改变 , 其目的便是防止过往朝代臣子权力威胁皇权的情况出现 。
朱元璋先是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了中书省和丞相 , 权分六部;明成祖时 ,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 , 形内阁制度形成 , 皇帝能够完全控制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在军事方面 , 朱元璋又设五军都督府 , 与兵部分管兵权 , 让其相互牵制 , 此外还创立了卫所制度 。
这些做法都大大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 明朝的皇权专制几乎跃居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
皇权的极度集中 , 正是崇祯帝手中最大的底牌 。 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方面 , 都是切切实实的掌控在皇帝手中的 , 即便魏忠贤能够一时把控朝政 , 但终究是改变不了皇权集中的政治体制的 。
“君要臣死 , 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在明一朝实则是非常适用的 。 因为再有威望或是再有势力的朝臣 , 也依旧能够被否决 。 诸如明朝赫赫有名的首辅严嵩 , 他担任了明朝的首辅十几年 , 其党羽遍天下 , 但嘉靖皇帝依旧靠一句话便将其废除了 。 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文章图片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 , 皇权掌握在其手中 , 而皇权的震慑力是极大的 。 明朝太监的权力也不过是依附于皇权而生的罢了 , 是彻彻底底的“君要臣死 , 臣不得不死”的延伸 。 皇帝为了统治能够给予太监权力 , 也就意味着皇帝是可以随时收走这些权力的 。
因而 , 崇祯能够轻易就对上老谋深算的魏忠贤 , 并且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 这是归根于明朝的政治体制 。 诸如魏忠贤这般权倾朝野的太监 , 在真正威胁皇权之时 , 其悲惨下场也是无法例外的 。
三、内部矛盾凸显 , 官员倒戈
当然 , 皇权集中的政治体制确实是保证皇帝拿下魏忠贤的根源 , 但前提是崇祯帝已经真正掌控了皇权 。 在魏忠贤当政之时 , 一个刚刚17岁的少年天子如何能够那么快牢牢把控皇权呢?答案是否定句 。 也就是说 , 彼时的崇祯帝并非是靠着皇权体制的绝对威严来拿下魏忠贤的 。
故而 , 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 那便是魏忠贤的势力并非是真的根深蒂固 , 而是有处可击 。 魏忠贤的党羽虽然众多 , 但是却算不上忠心耿耿 。 因为在这些人发现崇祯帝有意要对魏忠贤进行清算的时候 , 他们便纷纷远离 , 更有甚者还收集了魏忠贤的罪状 , 想要将其举报 。
在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兵部尚书崔呈秀 , 被崇祯帝革职之后 , 朝中的局势才真正发生了变化 。 众多官员见局势大变 , 于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指魏忠贤 。 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文章图片

天启四年(1624年) , 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 , 这是首次有人如此公开地弹劾魏忠贤 。 加上崇祯帝更加明显的释放出来 , 要彻底打击魏忠贤的信号之后 , 讨伐魏阉党的奏章顿时增加 。 一时间 , 魏忠贤从位高权重的“九千岁”变成了人人讨伐的奸臣 。
魏忠贤昔日被人多加赞颂的时光不复存在 , 一夕之间成了被朝野上下所打击的对象 。 最终 , 崇祯帝对魏忠贤进行了“总清算” , 魏忠贤的时代终于落下 。
小结
纵观一代权臣的人生起落 , 魏忠贤的最终结局——自缢而死 , 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 事实上 , 魏忠贤的结局是早已注定的了 , 身为一个权倾朝野的政治人物 , 树大招风是必然的 , 而威胁到皇权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权臣数不胜数 , 但又有多少人是能够以圆满局面落幕的呢?少之又少 。 皇权是专制的 , 是容不得有人能够威胁觊觎的 , 纵然无心 , 但锋芒毕露、德不配位便是原罪 , 唯有能够隐其锋芒 , 做好本分 , 方能得其不错之果 。
事实上 , 魏忠贤虽然是奸臣小人的代名词 , 但是他的能力却是值得认可的 。 在他掌管朝政期间 , 既没有明朝国内的叛乱 , 也没有外部敌人的进攻 , 而在其下台之后 , 明朝形势急转直下 , 内忧外患丛生 。 可见魏忠贤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 为明朝守得了一时之安 。 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文章图片

魏忠贤个人的命运关乎不仅是他自己 , 也关乎着影响明朝生死的党派之争 。 明朝的党争是从嘉靖朝开始的 , 天启年间更是迎来了党争的巅峰时期 。 天启年间 ,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爆发了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 , 最终阉党获胜 , 而东林党惨败 。
到崇祯年间 , 随着魏忠贤的下台 , 东林党成功翻身 。 但是东林党却是明朝改革最重要的抵抗力量 , 也阻止了明朝实力的发展 , 若是说党争、东林党是明朝亡国的重要原因并不为过 。
参考资料:《李文忠公事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