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

赵国上党在手 , 确实守之足矣 , 前期廉颇也稳稳守住 。 不过根据当时的情形 , 北边李牧吃紧 , 赵国两线作战 , 国内又农业歉收 , 国家经济压力极大 。 单从上党战场的军事而言 , 赵国比秦国占便宜 。 但算上国力 , 赵国其实耗不起 , 军事上赵国在耗秦国 , 举国而言 , 则是秦国在消耗赵国 。
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
文章图片
秦国当时拥有最好的军事家和决策者 , 秦王居然亲自上阵 , 全国动员 , 估计也是算准了这一点 , 逼赵国决战 。 很多时候大战打起来 , 原因有点匪夷所思 , 那就是:相持与胶着其实是更加巨大的消耗 , 国力不支 , 才不得不以一场大战结束这种看不到尽头的消耗 。 反之 , 秦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 , 天下无双 , 跟谁耗都有胜算 。 历史上秦国总是乐于耗死对手 , 最明显是王翦 , 用兵堂堂正正 , 对手明知他如何动作 , 也无可奈何!这就是综合国力 。
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
文章图片
孙皓辉先生的大秦帝国中写到 , 廉颇对平原君说 , 自己是老卒不善应对朝野质疑之声 , 而如果乐毅为将廉颇副之 , 可保长平不败 。 虽说是小说 , 但是这种假设是有可行性的 。 乐毅名满天下 , 通政才 , 这一点基本可以杜绝之后赵国朝野对廉颇固守的巨大质疑声音 。 乐毅是当时唯一一个统御过六国联军的将领 , 首次探索了灭国之战的战法 , 对大兵团作战不会生疏 , 对指挥别国军队也能够号令如一 , 资望甚高 , 而军法十分公允 , 可以保证赵军不会军心不稳 。 而廉颇副之则确保固守而后出击战略的执行力度 , 廉颇善守如山 , 战神白起也无法撼动 。 赵军换将是长平之战的关键转折点 , 所以乐毅为将廉颇副之 , 在我看来是赵国当时最保险的选择 。
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
文章图片
赵括会主动出击原因有三:1.前面说了赵国变法不如秦全面彻底 , 所以国力不如秦 , 无法再坚持固守以待时机的战法 , 所以赵括提出出击战略时赵王决定他替代廉颇 , 赵括上任后只是按他的策略走 。 2.秦故意示弱 , 白起装病不出(后秘密上任)如果换在当时 , 或许不只是赵括 ,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时机已到 , 可以出击 。
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
文章图片
我们是知道了结果才去批评的看 , 换在当时换做是你 , 对方无敌的主将已退 , 军心不稳 , 又到处有人说他们只怕你 , 加上你上任就是为了出击 , 所以必定会作出全军进攻的决定 。 3.赵括的问题他父亲赵奢已经点出“轻言兵事” 。 可以看出赵括有才 , 有谋有魄力 , 但毕竟年青并且在政治方面有缺陷 。 赵括以为赵军出击 , 赢了另五国不会任由赵吞秦 , 出兵分秦 , 败了另五国不会由秦吞赵 , 出兵救援 , 秦顾此失彼 , 逆转而胜 。 可是白起做到了一点 , 围而后歼 。 赵括失算 , 成千古笑柄 。
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
文章图片
国力和经济潜力 , 秦国可比赵国强 。 赵国的改革更多是军事方面的 , 不彻底 。 秦国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 。 就算补给线长一点 , 拖下去 , 还是秦国的胜算要大一点 。 赵国国内太乱 , 私斗、凶杀之风太盛 , 政局不稳 。 秦国已经基本杜绝私斗 ,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 政局平稳太多 。 比一下两国权力交接的历史就知道 。 经济更不用比 。 再加上经济 , 我觉得还是秦国厉害一点 。
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赵国舍弃名将而用赵括,为什么还要主动出击?】因为秦换将 , 赵不换将死的还要惨 , 秦国还能再耗三年 , 赵国耗不了两年 。 任廉颇这边不败 , 苦支两年 , 难道他国不会到赵国分杯羹 , 而从地势来看 , 能攻秦的只有楚 , 当然他也的确那么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