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交通大脑看智能交通产业生态( 三 )


【@从上海交通大脑看智能交通产业生态】如果将几千块钱一年的用户日常工作最需要技术支持项目的服务费和动辄上千万 , 上亿的各类超级项目对比 , 心情可能要复杂一些?
交通信号控制一城多系统统一管控平台最近成为全行业热点 , 关注度非常高 , 赛文研究院近日对用户就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调研 。
在80多个城市样本的调研中 , 合计有59%的城市用户已经或者希望建设统一信号管控平台 , 但对这一极具技术含量的平台产品市场价格 , 47%的交警认为应该在50万以内或免费 。
智能交通产业生态坏了!
谁来主导生态构建
很长时间我都在思考 , 用户最需要的服务价格低廉的状况 , 重建设轻运维的状况 , 如何才能扭转 , 谁有责任去引导这个舆论 , 谁应该去影响决策者们 。
一座城市的交通发展 , 如果不砸大钱 , 就好像工作就没有开展 , 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
试想一下 , 如果投资效率更高一些 , 对交通工程基础建设和服务投入再大一些 , 每年多投到交通组织、交通信号优化以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中 , 去改善那些交通堵点 , 完善交通标志标线 , 城市交通运行水平能否再提高?
北京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疏堵工程 , 每年完成100项疏堵项目 , 十多年来打通一大批交通堵点 , 笔者也有幸参与了最初两年的疏堵工程设计 。
2019年 , 疏堵工程从完善慢行系统、提升道路公交设施、改造疏堵节点、优化交通组织、完善道路附属设施、完善交通指路标志 , 提升道路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开展工作 。
一直以来 , 深圳市发布一项交通发展政策、执行一个工程建设往往会做大量的前期研究 。一项已经开展了的工作 , 也会在一定时间后进行效果评估 , 后续发展研究 。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与其他城市相比 , 虽然可能放慢了成果形成的进程 , 但资金使用效率 , 决策风险规避无疑更高 , 更稳妥 。
这些做法更值得普及 , 传播 。
当下这种硬件的大投资 , 重建设轻养护的做法 , 实际上说明我国智能交通建设还处于一种粗犷型的发展轨迹中 , 仍然略显野蛮式的发展并没有为产业健康生态的打造做引导 。
就一个产业而言 , 生态、规则、约定熟成的打造就好像一个公司文化的建设 。公司文化的建设往往由公司创始人和创始团队打造 , 影响而成 , 而智能交通产业的文化应该由谁打造呢 。
我想 , 应该是那些交通工程行业的第一代从业者 , 传承那些教授、老师的精神 , 情怀 。除此之外 , 当下环境中 , 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决策者也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者 。
可能 , 还包括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 。
再说交通大脑
交通大脑自诞生至今很多争议 , 包括市场上陆陆续续出现的小脑、心脏、医生等 。这些词汇都不是专业名字 。
尽管这些新词汇是商业词汇 , 为市场营销目的而生的词汇 , 但只要是大家形成共识内涵的词汇 , 共同理解的词汇就可以成为主流词汇 。
滚动看大脑发展 。当互联网从业者、行业管理者、行业企业对其不断释义 , 补充 , 其专业内涵也不断丰富 。这也是一些城市建设大脑后 , 逐渐离不开大脑 , 大脑的一些场景功能开始渗入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原因 。
业界一直流传一句经典的话:XXX是一个筐 , 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
这句话其实很有现实意义 , 就好像上海IDPS建设 , 不仅实现“设施设备管理、交通态势掌握、重点对象研判、人车风险评估、事件处置引导”等五个方向 , 22项业务场景应用 , 还往“筐”里加入了单点信号机升级改造这样的需求 , 还将实现上海涉车大数据情报共享这样的平台建设 。
对于需要推动工作开展和落地的一线工作者 , 概念这个“筐”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