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夏竦曾在朝堂上提出「近日 , 馆阁校勘蔡襄作诗嘲讽朝政举措 , 付与商人印成书册 , 买卖于市集之上 , 成为坊间茶余饭后乃至他国使节间的谈资 。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摹所《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清晰可见的书坊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仇英摹《清明上河图》中的书坊
据1981年《世界图书》第三、第九期统计 , 中国从西汉直至五代的约1000多年时间里共出书2.3万多部 , 27万多卷 , 而宋代仅三百多年就出书1.1万部,11.4万多卷 。 宋代是我国书籍出版的黄金时代 。 一、宋代书籍出版机构
书坊 , 是由私人经营的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而进行生产并且销售印本书籍的私有手工业场所 , 即书籍出版的机构 。 书坊有写工、刻工、印工 , 刻书是以售卖流通营利为目的 。 书坊始于西汉 , 书坊称谓最早出现在北宋 。 《朱子语类》、《郡斋读书志》等宋元文献中多次出现与「书坊」相关的记载 。
宋代书籍的出版大致分为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统 。 1、官刻
官刻本是指由政府机构主持刻印发行的书 , 主要是儒经、正史等方面的著作 , 又有中央与地方之分:中央是以国子监所刻的书(监本)为代表 , 地方是指公使库本 , 依官署的名称分为茶盐司本、转运司奉、安抚司本、提刑司本等 。 此外 , 各州学、军学、郡学、县学、书院等机构的刻本也称官刻本 。 官刻本主要是为了推行教化 , 统一经典 。 2、家刻
家刻本也称家塾本、书塾本 , 是指由私人出资在自己家中校刻的书 , 大多是儒经、正史、诸子、文集等 。 私人所刻的书常以私家堂号、斋名、宅号、府邸名号为标记 。 如相台岳氏家塾、廖莹中之世采堂、蜀广都费氏进修堂、建邑王氏世翰堂、建安黄善夫宗仁家塾之敬室等 。 家刻本主要是为了家族藏书和子弟读书的需要 。 3、坊刻本
坊刻本是指书坊所刻的书 , 主要是百姓日常用书 , 还包括帖括、策论、字书、韵书、类书、文选以及经书和子书等科举用书 。 这类书籍主要是为了营利售卖 。 南宋时福建的建阳麻沙镇 , 便有三十六家有「牌记」可考的书坊刻制坊刻本 。
官方以正经、正史为主 , 是全国刻印书籍的指导中心 。 三个体系刻书 , 互相补充 , 互相依存 , 三足鼎立 , 共同构筑了宋代繁荣的书籍出版体系 。 二、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1、书籍内容精确、错误少
宋代以前 , 书籍主要靠人工抄写流传,书籍内容的准确性受手抄人文化水平及书写水平高低的影响大 , 难免有些错误 。 贞观年间社会安定 , 经济发达 , 唐太宗「别置雕校二十人 , 书手一百人」、「令工书人缮写 , 计直酬庸 , 择散官随番雕校」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进行书籍校对 , 还是发现有四部群书的传写有不准确的地方 , 只能让人刊正后再缮写 。 更不要说社会动荡时期 , 温饱堪忧 , 手抄书籍的完整性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
宋代 , 书籍在镂版刻印前由相关人员进行校对后才板印刷 , 书籍卷末常常附有对者名衔、校定者名衔和主校者名衔 。 例如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的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 每卷末都记有「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两行二十五字 。 雕版和活字印刷技术及校对机制 , 都保证了书籍内容的正确性 。 2、重视装帧、图文并茂 , 书籍的可读性高
从汉至唐,造纸术发明后书籍装帧大都为卷轴形式 , 到唐代发展为旋风装 , 到了宋代 , 册页形式逐渐代替卷轴形式 , 成为新的装帧方式 。 册页制度最适合印刷要求 , 因为雕版印刷一版正好一页 , 故十分便利 , 具体还可分为蝴蝶装和包背装 。 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宋版《欧阳文忠公集》就是蝴蝶装,书根上还写有书名与卷次 , 从书背到书口成一直行 。
为吸引读者、方便阅读 , 宋代书坊还十分注重版式、字体和装订 。 比如著名的建阳书坊就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刻印《尚书》《周礼》《道德经》《荀子》等经典 , 不仅可读性高且精美 。 又如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烈女传》全书有插图123幅 , 每页为一传 , 每页先后为一图 , 开后世连环画之先河 。
《清平乐》中范仲淹和宋仁宗、韩琦等人在汴京街头时就曾看到书商拿着精美的书籍进行宣传「此书乃是拓自蔡襄蔡君谟的《四贤一不肖》诗 。 高手匠人 , 照着蔡君谟的手书真品做的 , 泥模烧的活陶字版 , 上等烟墨印制 , 作蝴蝶装 。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3、书籍复本版本多 , 传播范围广
宋代以前 , 由于书籍手抄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 书籍的数量也有限 , 许多都是孤本 。 因此 , 许多人不愿意将书籍借阅传播 , 例如 , 唐玄宗时期的杜逞曾在书上写下「清体买来手自校 , 子孙读之知圣道 , 弩及借人为不孝」的「家训」 , 以防止子孙将书籍外借 。
而宋代刻书业发达 , 一本书能够印刷很多册并快速翻印出复本 , 不少名篇佳作由多家刻书机构刊印形成多个版本 , 再加上遍布四方的书坊 , 宋代书籍流通范围十分广 , 可谓「行四方者,无远不至」 。
北宋国子监雕印的书籍,往往在选送给「诸王辅臣」各一本后,即公开售卖,并允许读者纳款赎印 , 一些私人的藏书也对外开放 , 不仅方便了读者 , 还扩大了书籍的传播范围 。
《清平乐》中宋仁宗看到书商们手上出色的书籍 , 便让张茂则去「问问他是从哪儿找到如此擅长书法的工匠雕版 。 馆阁藏书中 , 有些名家手迹的孤本 , 很应该印一些 , 送国子监与四方书院 , 开天下学子的眼界 。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三、宋代书籍出版兴盛的原因1、印刷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 。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 ,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隋唐年间 , 但在宋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 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 。 雕版印刷的版料 , 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 , 如枣木、梨木等 。 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 , 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 , 反贴在木板上 , 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 , 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 , 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 木板雕好以后 , 就可以印书了 。
《清平乐》中苏子美等人曾说「我所知印书都是用木雕版 , 一套木板只能印一篇文章 , 手艺好的雕版师傅难求 , 能仿出作者手迹的 , 更是凤毛麟角 。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北宋时 ,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印刷技术史的又一次飞跃 。 活字印刷术有泥活字、木活字和金属活字印刷等 。
苏子美等人感慨「这师傅颇具奇思妙想 , 用陶土烧成单字 , 手艺绝好的师傅 , 烧出足够的陶字 , 便可重复重新排版 。 排字之事 , 就只需要一位会识字会对稿的小工就够了 。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但是 , 宋代占主流的仍然是雕版印刷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 , 唐人尚未盛为之 。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 已后典籍 , 皆为板本 。 」2、纸张质量的提高
宋代纸张的显著特点是:质地坚韧 , 经久耐用 , 不易受潮变质 。 南方大都就地取材 , 用桑树皮树皮、竹子造纸 , 不采用昂贵的麻作为造纸原料 , 减少使用昂贵的麻作为造纸原料 。 浙江与四川 , 桑树、楮树生长普遍 , 故浙本、蜀本多用皮纸;福建盛产竹子 , 故闽本多用竹纸 。 3、社会安定 , 商品经济发达
宋代虽然有偏安一隅的评价 , 但整体社会较为安定 , 商品经济的发达更是带动了图书出版的发展 。 不仅提供了较为便宜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 , 还具有发达的销售网络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 大相国寺的东门大街 , 「皆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 。 4、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宋代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 , 政府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府刻书体系 。 宋太宗提出「夫教化之本 , 治乱之源 , 苟无书籍 , 何以取法?」他发起并主持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书籍出版工程 , 996年 , 任命了以邢昺为首的士大夫「准备编一套权威版本的(儒家)经典文本」;宋真宗也十分重视书籍编撰及出版 , 在他的重视下 , 165卷的《七经义疏》于1001年完成并出版 。
《清平乐》中当宋仁宗在享用美食时 , 也想到了「朕今日看印书 , 脑子里竟有个念头 , 何日有人能将这东京城中 , 那些菜馆的拿手好菜也写成一本书刊印 , 广印千百册 , 那么内至禁中外至边陲 , 便都可享用这东京城里每一样佳肴了 。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宋代的统治者对于书籍出版是鼓励与支持的 , 他们以书籍出版来推行文治 , 为宋代书籍出版的繁荣提供了政策保障 。 四、宋代书籍出版兴盛的影响1、图书成为一种产业
书籍不再是特权阶级所拥有的珍惜物品 , 而是成为百姓们触手可及的普通商品 。 北宋汴京的大相国寺便有一个图书市场 , 「殿后资圣门前 , 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 福建的建阳县每个月都有专门的图书展销会 , 「书市在崇化里 , 比屋皆鬻书籍 , 天下客商贩者如织 , 每月以一、六日集」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如此发达的图书市场 , 自然涌现出了一大批出版商 。 比如 , 南宋时坊间就有「临安书肆 , 陈氏最盛」的说法 。 「陈氏」是指经营「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的陈起 。 他搜集善本 , 收藏图书 , 不仅有一个私人图书馆还有不少江湖诗人为其供稿 , 陈宅书籍铺刊行的图书 , 编辑精心 , 质量上乘 , 备受推崇 。
南宋戴复古便是一位著名的江湖诗人 。 他的诗集一出便十分畅销「其吟篇朝出镂板 , 暮传咸阳 , 市上之金 , 咄嗟众口 , 通鸡林海外之舶 , 贵重一时」 , 因此他虽然不事生产也没有入仕当官 , 却也一辈子生活无虞 。 由此可见 , 宋代的书籍出版还养活了不少文人墨客 , 让他们可以鬻文为生 。 2、促进科举与儒学的发展
宋之前 , 书籍资源垄断在门阀士族和高门贵族间 , 高昂的书价让许多寒门子弟望而却步 , 真正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平民并不多见 。 但是 , 宋代书籍出版从手抄时代到印刷时代 , 打破了精英阶层对知识垄断的局面 , 更多的人可以买得起书 , 看得懂书 。 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 , 他们不仅可以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儒学经典还可以买到一些书坊出版的「教辅」 。 这些学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儒家经典知识 , 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文官体系中后又自觉承担起传播儒学文化的责任 。 宋代出现了诸如程颐、周敦颐和朱熹等儒学大师 。 3、掀起宋代全民阅读热潮
宋代书籍品类繁多 , 携带方便 , 价格优惠 , 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全民阅读热潮 。 「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观念在民间广为流传 。 在宋代 , 可读的书籍不仅有经史子集等大部头 , 还有《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烈女传》等连环画形式的书籍 , 书籍中不仅有插图还有生动的历史故事等 , 更有地图 , 元李有在《占杭杂记》载:「骆路有白塔桥 , 印卖《朝京里程图》 , 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批阅 。 」
不仅男子读书 , 女子也读书 。 宋仁宗的嫡母皇太后刘娥在教育跋扈的郭皇后时 , 就给了她一本书 , 告诉她「这个世界上 , 没有谁能日日开心 , 谁没有愤懑难抑制啊 。 欲得他人之惧 , 先有摄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 , 先有服人之德 。 读书未必能治国 , 但能修身静心 。 」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从《清平乐》看宋代书籍的出版
文章图片
4、促进宋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文明的传播
宋代书籍的出版形式多样 , 尤其是坊刻本以通俗的语言解释正经正史 , 不仅有利于普及基础教育 , 繁荣民俗文学 , 还有利于文明的传播与继承 。 宋代书籍易于携带与流通 , 还有利于文人们进行交流与学术探讨 , 在无形之间也促进了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 并且随着宋代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和海外贸易发展 , 优秀的作品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宋代的书籍出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 不仅留下了诸多传诵至今的宋词更形成了「满朝朱贵紫 , 尽是读书人」的读书氛围 , 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
参考文献:徐金铸《宋代书坊业的发展及其成因》
卢厚杰《宋代书商市场意识略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