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三谈方方日记 2 】:方方的增魅与减魅

【老刀三谈方方日记 2 】这应是本人简单复盘方方从“增魅”到“减魅”的意义所在 。 因为梳理这一文化事件 , 有助于认识何以社会裂痕这大?一位英雄为何这样快速滑落?为什么有些知识分子对是非、家国的认知这样缺知少识?方方的增魅与减魅——英雄三力与自我完善武汉老刀虽然方方日记客观上有不可磨灭的三大贡献(有效的民意传播、发现了社会撕裂、提供了悲情宣泄) , 但从文本来讲 , 文学性一般 , 其意义在于又一次擦亮了文学关注现实、挺身而出的入世形象 , 但它更大的是史料价值 。 不过 , 方方因武汉封城日记异军突起的英雄形象何以短期演变成“争议核心人物” , 并使社会大撕裂现形 , 颇值研究 。本人喜欢以数学模型解释社会现象 , 因为这样简洁有力 。 几何学中有这样一个公理:两边相加小于另一边 , 这个三角形不能成立 。 一定周长条件下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结构最稳 。 我们将其借用 , 则可将某事看成一个三角形结构 , 理出其三条边 , 并找准哪一边长是基础性的底边 。在我看来 , 英雄三力是一个这样的三力结构:英勇事迹是底边(基础边长) , 英雄形象是左腰边长 , 人物言行是右腰边长 。 这三边一定时段是定长的 , 只有三边等长 , 才能构成面积最大的等边三角形结构 。我们看到封城早期 , 信息模糊 , 方方日记虽多为“听说” , 但因信源较为可靠 , 一时成为人们了解武汉疫情的重要窗口;武汉刚封城时 , 的确遗憾多多 , 方方日记犀利的批评 , 不仅让读者解恨 , 也成了高层了解疫情中心民情市况的一个渠道 。 也许是因为每天数千万的阅读量带来了“建议重音” , 抑或也有不谋而合 , 武汉抗疫的有些政策调整在方方日记发言后立杆见影 , 如对新冠病人的收治、小区购物的调整、逝者手机等遗物的保存归还 , 等等……此时的方方日记 , 起到了卫国安民的作用 。 其英雄三力态的三条边接近等长 , 这时“方方英雄三力态”的面积最大 。但是在方方日记大热天下时 , 方方对不同意见的回怼日多 。 其火爆脾气让她失分不少——回怼时极左、脑残的语句不时出现 , 特别是她将一些年轻人基于爱国情怀的批评也归之“极左” , 是受人操纵 , 惹怒了相当一部分网络活动跃分子 , 频受年轻网民的排炮轰击 。 此时的方方 , 人物言行失当引发了此边长缩短 , 相应也影响了英雄形象与英勇事迹边长的回缩 , 英雄三力态面积已有明显缩小 。【老刀三谈方方日记 2 】:方方的增魅与减魅
前期方方英雄三力态近乎正三角形 , 面积大 , 结构稳 。 方方日记国外出版的消息自4月8日传出后 , 出现了一边倒的负面與情 , 方方英雄三力态迅速偏离正三角形结构 , 虽然边长减短不多 , 面积却大为减缩 。 4月8日武汉解封 , 本是理应高兴的一天 , 这天却传来了方方日记将在美国出版的消息 。 书名是Wuhan Diary: Dispatches from the Original Epicenter , 直译为《武汉日记:来自震源震中的报道》 , 也可译为《武汉日记:来自疫情源头和中心的快讯》 , epicenter一词已有“震中”“中心”的意思 , 特意加上有原来的、起初的、最早的、非复制意思之“original”一词 , 确可给人“故意制造源头(原产地)是在(中国)武汉”的印象 。【老刀三谈方方日记 2 】:方方的增魅与减魅
德文版封面为“Wuhan Diary: Das verbotene Tagebuch aus der Stadt, in der die Corona-Krise begann”,中文可译为:《武汉日记:新冠危机始发城市被封杀的日记》 , 有网友指出:其也煞费苦心地挖掘用词之多义 , 套路同于美国版 。“英文版副标题坏得很 , 尽管意思直白明了 , 也看到了好几种译法 , 其实那是几乎无法完全准确译出的 。 所谓魔鬼在细节里 , original epicenter 两个词似乎很难转化成同等强烈和清晰简洁的译文 。 ”“让我们看方方日记的外文版的简介 , 这还不是‘递刀子’:英文版简介——《武汉日记》说明了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系统性政治问题阻碍了对传染病的反应(social injustice, corruption, abuse, and the systemic political problems which impeded the response to the epidemic) 。 德国版简介——《武汉日记》是一个独特的证据 , 证明了这场在短时间内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灾难的起源 。 ”“德国出版商还在书籍封面设计和颜色上做文章 , 植入种族歧视 , 书籍封面红色底 , 五道黄色字体 , 不就是暗含和影射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吗??!!罩上一个黑色的口罩 , 岂止高级黑?!”【老刀三谈方方日记 2 】:方方的增魅与减魅
境外出版商的标题及封面设计显然颇费心思 ——在西方不少政客因抗疫不力 , 正四处鼓动起诉中国索赔以甩锅时 , 方方日记在美国、德国如此高调宣传预订 , 显然是欠考虑的 。 所以不少国人认为这是给敌对势力“递刀子”、享受国内厅级退休待遇的方方到国外去抹黑祖国母亲“太不应该”……百家号·书上无字的不满表达算是较克制的:这种文化输出 ,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刺痛 。 至少 , 我们希望这种日记 , 能够再真实和客观些 , 而不是过多的情绪表达 。 我们也希望 , 西方能够不要拿着放大镜找茬 。 毕竟 , 污名化的“中国病毒”“武汉病毒” , 都是西方丢给我们和世界的炸弹 。 看看西方媒体是怎样报道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的吧 , 悲惨、禁锢、不公正、专制、腐败、滥用职权……一系列扎眼的词……真的不希望 , 这本日记 , 成为西方舆论的又一发子弹 。 “方方 , 作家有自由 , 但是作家也有国籍” 。虽然外语不精的方方立即与境外出版商联系 , 更改了副标题 , 重申此书境外稿费早就决定“定向捐给牺牲的医护人员遗属” 。 但在国与国激烈博弈之时的出书举动 , 还是给方方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巨大负分!直到现在 , 方方也不认为在这样的时点去美国出书有什么不妥 。 她向采访人员强调“我的书翻译成外文 , 这有什么问题?我正在写的过程中 , 有人来约 , 我为什么不能给?重要的是 , 我写的内容是什么 , 很多攻击者看都不看(就攻击) 。 ”采访人员又问:如果书名改为《方方武汉日记》 , 是不是争议会少很多?方方回答:我无意改 。 我没有改的理由 , 我从来不会被他人绑架 。别人质疑她小产权别墅转正有问题 , 她接受媒体采访的回应是:开发区邀请几个画家入驻那边 , 画家们拉我加盟 , ……自然是要我们来提升整个区域内的文化品位 。 这样的事 , 全国各城市都有人在做 。 ……我的面积略小一点 , 应该是一亩三分地(不记得公共地算没算) 。 并且也不是他们说的9万一亩 , 而是13.5万一亩 。 我印象中总价是19万多(这些票据都还能找到) 。 在当时 , 那么偏远、又是成片荒野的地方 , 19万应该是很贵的 。 另一处画家比较集中的“创业农庄”(也在江夏)我也曾去看过 , 是3万元一亩地 , 一个人可买三亩 。 但我很喜欢与唐老师这边的几个朋友为邻 , 所以选择了这边贵的 。 ……所有的手续完全合法 。 他们可以通过国家任何一个机构去查 。方方说得很坦然 , 但我有三位朋友看过这篇采访后对其很失望 。 一位朋友说:方方若没有作协主席身份、名作家头衔 , 怎么拿得到这样低的地价?还有3万元一亩的 , 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不公啊 , 方方不是正义的化身么?怎么言及自己的利益 , 就不言公平、正义了?!“为什么办证那么曲折?是不是这地只是当时市价的十分之一?办证了就可理直气壮?有无违规之处?秦岭被拆的别墅群不少也办了证 , 得纠正就得纠正 , 这才是更大的消费正义与社会公平 。 ”“方方情商是有问题 , 将拿不上桌面的事说得这样理所当然 , 这得祸及邻居唐小禾老师啊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三位对方方失望的朋友 , 两位是方粉 , 一位同我相似 , 为中立 , 或说尽量保持中立 。我知道写方方是一件不讨好且有风险的事 , 因为若想客观、中立 , 拥方与反方的人群均会将你划为对立面——族群撕裂之大 , 情绪对抗之烈很是罕见 , 但这也正是有必要梳理方方日记这一文化现象的因由 。我曾对方方的支持率在朋友、同学、亲戚中做个一个小小的民意调查(电话、朋友圈、工作群、同学群等) , 境外出书前支持率七成二 , 4月15日的那次调查下滑到了四成三 , 现在好像还有下行趋势 。总之 , 方方一下名扬天下 , 却没有有好的公关团队 , 其让人着急的言行 , 不仅迅速减缩着自己以勇气、才华、责任感搭建起的“抗疫英雄三力态” , 搞不好还有使英雄三力垮塌的可能——几何公理告诉我们 , 两边相加小于另一边 , 这个三角形不能成立 。为何方方会后期如此被动?我以为陈玉明先生《方方日记的价值与遗憾》一文的分析值得重视:理想的人格 , 其实就包含在两个词中:慈悲和谦卑 。 以慈悲心待人 , 以谦卑心待己 。 有两种人 , 尤其需要谦卑 , 一是政治人物 , 二是知识分子 。 “她缺少一种谦卑 。 她可能觉得自己就是正义和真理的化身 , 就是时代的良心;谁要是批评她 , 谁就是极左分子、脑残、病毒人等等 。 ”有必要强调的是 , 这文发表在3月25日的《老陈杂谭》公号 , 其时方方国外出书风波尚未引爆 。待“国外出书”出现一边倒的與情后 , 方方“做人尚有很大空间”的说法 , 一时也横飞网络 。 回看方方与胡锡进、邱毅的互怼 , 的确太过好斗 , 很不明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