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求真”与“求用”( 二 )


历史经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总结
司马光之后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朱熹《通鉴纲目》、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等模仿、续写和改编《资治通鉴》的史书陆续问世 , 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 但是 , 比较而言 ,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尚停留在史料编纂阶段 , 内容繁芜 , 镜鉴意识不太强烈 , 而于史料保存诚为有功;朱熹的《通鉴纲目》 , 立意过度政治化 , 内容过于简化;袁枢的书则忠实地按照事件原委重新编辑司马光原书内容 , 不增一字 , 却成为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津梁 , 并且创立了“纪事本末”的新体例 。
王夫之《读通鉴论》说:“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也 。 曰‘资治’者 , 非知治知乱而已也 , 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 。 ”即读史不仅要知道历史的治乱兴衰 , 还是实践的指南 。 但历史毕竟不同于现实 , 读史者应该知道 , “夫治之所资 , 法之所善者也 。 善于彼者 , 未必其善于此也 。 ”需要读史者用心去体察古今之时宜与事势 , “以心驭政 , 则凡政皆可以宜民 , 莫非治之资;而善取资者 , 变通以成乎可久 。 ”要对古人有同情的了解 , 要做换位思考:“设身于古之时势 , 为己之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 , 为己之所身任”;把自己放在历史场景中去学习历史的智慧 , “取古人宗社之安危 , 代为之忧患 , 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 , 代为之斟酌 , 而今之兴利除害者在矣 。 ”这样 , 古人的“得可资 , 失亦可资也”;古今之“同可资 , 异亦可资也” 。 “资治通鉴”之“鉴” , 就是镜子 。 镜子照见我们的衣冠颜容 , “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 , 但是 , 如何整衣冠、尊瞻视 , “鉴岂能为功于我哉!”历史经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总结 , “其得也 , 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 , 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 , “乃可为治之资” 。
总之 , 王夫之告诉我们:《资治通鉴》致力于记述历史上家国兴衰、治乱得失 , 但是历史叙述并不会提供直接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 需要我们根据自己所处的时势、条件加以分析判断 。 我们今天讨论经世致用的历史学 , 也应该持这样的态度 。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董云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