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光曰」《资治通鉴》告诉你:罚至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主尊则万事利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
【原文】秀舍中儿犯法 , 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 , 秀怒 , 命收遵 。 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 , 今遵奉法不避 , 是教令所行也 。 ”乃贳之 , 以为刺奸将军 , 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 , 必不私诸卿也 。 ”一、背景介绍
《资治通鉴》记录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4年左右 , 也就是更始二年前后 。
此时 , 刘秀是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 , 奉命北渡黄河 , 镇慰河北州郡 。
刘秀到河北后不久 , 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 , 声势浩大 , 追得刘秀抱头鼠窜 , 十分落魄 , 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 。 后来 , 刘秀率军在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 , 才逐渐站稳了脚跟 。
【「臣光曰」《资治通鉴》告诉你:罚至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主尊则万事利】
「臣光曰」《资治通鉴》告诉你:罚至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主尊则万事利
本文插图

二、上述故事的白话版本
刘秀家里的年轻仆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犯了法 , 军市令颍川人祭遵居然把他打死了 。
刘秀听到这个消息大怒:打狗还得看主人 , 你祭遵打死我的人 , 多少也得走个流程 , 事先报告一下 , 这样先斩后奏的 , 我很难看啊 。 于是就派人去逮捕了祭遵 。
这个时候 , 主簿陈副劝谏刘秀说:“您以前常要求军队军纪整肃 , 现在祭遵执法毫不回避 , 这是您的教令得到了贯彻执行呀!”
刘秀一想也对 , 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啊 。 于是饶恕了祭遵 , 用他担任刺奸将军 , 相当于纪委书记 , 专门监察革命队伍内部的不法行为 。
刘秀得了便宜还卖乖 , 专门跟其他将领们说:“你们应该小心祭遵!我家里的小仆人犯法 , 尚且给杀了 , 他必定不会偏袒你们 。 ”

「臣光曰」《资治通鉴》告诉你:罚至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主尊则万事利
本文插图

三、刘秀的行为解读
1.领导必须捍卫自己的权威 。 刘秀听到仆人被杀的消息后 , 发怒是正常的 , 抓人也是必须的 。 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 领导必须有所表示、有所行动 , 不然别人还以为你人善好欺负 , 甚至是软弱无能 。 当领导不能捍卫自己的权威、不能捍卫下属的利益 , 以后谁还跟着你混 。
2.领导必须权衡利弊得失 。 刘秀毕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 在第一反应过去之后 , 通过主簿陈副的劝谏 , 顿时冷静下来 , 以理性来衡量利弊:
一是大局观念 。 当时 , 刘秀直接面对北方的王朗政权 , 一度被压得喘不过气 , 亟需提升军队士气、整顿军队作风、提升军队战斗力 。 军队之中 , 令行禁止 , 赏罚分明 , 是刘秀非常重视也是迫切需要的 。 正如主簿陈副所言:“明公常欲众军整齐 , 今遵奉法不避 , 是教令所行也 。 ”祭遵的依法办事正是刘秀所积极倡导和要求的 , 符合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 , 符合军队管理的大局 。

「臣光曰」《资治通鉴》告诉你:罚至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主尊则万事利
本文插图

二是利益导向 。 祭遵在这件事情上占有绝对的制高点 , 无可指摘 。 而杀祭遵 , 只会给自己的军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 尽管刘秀从感情上来说 , 一时半会没办法拉下脸 , 但是人家维护的还是刘秀的根本利益 。 现在自己的仆人已经死了 , 而祭遵却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 不能因为已死之人再去杀一个有用之才 , 不能已经赔了“仆人” , 还要再去折“兵” 。
三是长远眼光 。 刘秀通过这件事情 , 树立了祭遵公正执法、不畏权贵的正面形象 , 并以此为契机 , 给长期跟着他干革命的功臣将领一个活着的“尚方宝剑” , 防止他们徇私枉法、有令不从 。 同时 , 也树立了自己求贤若渴、唯才是用的贤明领导形象 , 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于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