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莫道农家无宝玉 遍地黄花是金针
新华社太原5月17日电 题:莫道农家无宝玉 遍地黄花是金针
新华社采访人员柴海亮、孙亮全、王学涛
“莫道农家无宝玉 , 遍地黄花是金针 。 ”古话中晋北农家的“宝玉”黄花 , 这几年终于成了“致富花” 。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45岁的安春霞 , 将大同火山群脚下的这些五瓣七蕊的黄色花蕾 , 视作珍宝 。
别名忘忧草、金针菜 , 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的黄花 , 担得起百姓口中“珍宝”的美誉 , 因为它改变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命运 。
地处雁门关外的大同 , 历史上是战争频仍的苦寒之地 。 这里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十年九旱、土地贫瘠 。
“以我们村为例 , 1020人、4000亩地 , 但3000多亩是旱地 。 ”安春霞说 , 靠天收的玉米和小杂粮 , 难给百姓带来多少收入 , 雁北农民的“种地尴尬”一直延续到前些年 。
地广人稀的晋北 , 气候冷凉 , 有600多年黄花种植的历史 。 云州区是我国黄花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 富锌富硒的火山土 , 孕育出的“大同黄花” , 品相、品质优良 。
“大同黄花”全国闻名 , 家家都种 , 却始终不成气候 , 百姓对它既爱又怕 。
爱的是 , 黄花的价格一直很高 , 每公斤黄花干菜目前在市场上卖50多元 。 说起怕的理由 , 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的谢文掰完了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一是种植前两年没收入 , 黄花的成熟周期长达3年;二是采摘熬人 , 采摘黄花摘的是花蕾 , 不能见阳光 , 一见阳光就绽放了 , 必须起早或摸黑采摘 , 而且采摘期长 , 达1个多月;三怕摘回来没处晾晒 , 这需要大量空闲场地;四怕旱地不能浇水 , 种植黄花必须要有水浇地;五怕产多了难卖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 , 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大同市云州区 , 下决心把黄花产业搞起来 , 把党的好政策 , 变成老百姓的好日子 。
安春霞的丈夫张顺宝是村干部 , 必须要带头 。 虽然心里有点打鼓 , 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流转了300多亩土地 。 为此 , 家里还背了不少债 。
两口子没想到的是 , 扶持政策接连而来:每种1亩黄花补贴500元、黄花种到哪里水电路配套到哪里、政府出面从全国招聘采摘工、全区中小学操场和有硬化场地的单位暑期为黄花晾晒腾地方、给黄花上自然灾害和价格“双保险”……
击败“五怕”这个拦路虎后 , 黄花真成了老百姓的“忘忧草”和“野人家”的新“宝玉” 。
“一亩黄花每年收入四五千元 , 行情不好也有三千多元 , 是种玉米的好几倍 。 ”68岁的谢文靠着9亩黄花脱了贫 , 供养出两个大学生 , 还给儿子买了车和房 。
近几年 , 300多亩黄花每年给张顺宝一家带来上百万元收入 , 他家一度成为云州区首屈一指的“黄花大王” 。
现在 , 有了自己的黄花菜品牌 , 还建起了烘干车间、储藏冷库等深加工配套设施的张顺宝一家 , 在云州区反倒不算是大户了 , 区里已经有黄花龙头企业14家 , 国家级品牌6个 。
小黄花在这里已成了大产业 , 成为乡亲们的“致富宝” 。
【新华网莫道农家无宝玉 遍地黄花是金针】依靠“一朵黄花”在2018年脱贫摘帽的云州区 , 从2010年前全区黄花种植面积不足1.6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7万亩 , 产值达到7亿元 。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 , 黄花产量品质稳定 , 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 , 去年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 。
推荐阅读
- 新华网内地学者解读全国人大会议涉港议程:守护国家安全、维护“一国两制”的必要之举
- 新华网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学子在战“疫”中绽放青春
- 新华网国内首条海底高铁隧道完成海上钻探工作
- 新华网发改委:聚焦五大建设任务尽快补齐疫情暴露的短板
- 新华网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专家建议重视疫苗接种
- 新华网王毅:除了新冠病毒的肆虐,还有一种政治病毒也正在美国扩散
- 新华网甘霖委员:建立消费投诉公示制度补齐消费维权短板
- 雨后北京
- 新华网“闰四月”来了
- 新华网河南出土鹅首曲颈青铜壶 内有逾3000ml不明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