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獐子岛喊冤:我们遭了灾没人同情 还要被踩上一脚( 四 )


采访人员:在多大程度上 , 扇贝的养殖是在公司可控范围内的?
吴:现在我们都停了 , 基本上都可控了 。
采访人员:你们把所有的底播虾夷扇贝业务都停了?
吴:全停了 。 我们从发展阶段变成探索阶段了 , 所以把规模化养殖业务关掉 , 转而进行试验探索 。
以公司现在的条件 , 我们探索了养殖规模的上限 , 进行了不超过十万亩养殖规模的探索 。 现在主要看周围的大的生态环境 , 包括产业规划有没有变化;再一个 , 在品种上能不能选一些抗高温的品种来进行探索 。
如果探索成功 , 恢复底播扇贝业务的速度就快一点 , 不然速度可能就慢一点 。
采访人员:最近几年公司扇贝发生多次大额减值的情况 , 有没有公司自身的原因?
吴:公司战略节奏、风险把握方面值得反思 。 对于产业的发展 , 我们之前更多考虑的是收益能力 , 风险方面考虑少 。
采访人员:同时期 , 相邻的日本、韩国的扇贝养殖 , 有没有遭遇相同的灾害?还是说只有獐子岛受灾了?
吴:在2017年和2018年初 , 獐子岛第二次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 , 整个北黄海大区由于温度升高 , 饵料环境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 , 区域内所有的贝类都瘦 , 都死 , 不仅仅包括我们的底播虾夷扇贝 , 包括牡蛎 , 甚至养的其他品种 , 都出现了非常消瘦 , 死亡 , 大幅减产(的情况) 。
因为养殖牡蛎得需要扇贝壳 , 过去韩国养殖牡蛎的扇贝壳都是从日本采购的 , 但是那一年有韩国在日本预定的扇贝壳都不能执行原先的订单了 。 为什么?养殖的牡蛎如果瘦了是卖不出去的 , 所以(韩国)当年的牡蛎无法进行收获 , 新的年轮的牡蛎养殖也就不能开始 , 也就没有采购日本的扇贝壳 。
回应外界声音
采访人员:外界信息给公众的感觉是 , 獐子岛的扇贝死而复生 , 然后又死 , 公司信口开河、谎话连篇 。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吴:其实这些情况看公告都能看明白 。 2014年我们正常披露了 , 对不对?该核销的核销了 , 剩下的养殖的是新播的产品 , 完了进行注册盘点 , 说情况基本正常 。 外界就说死了又回来了 。
我个人认为媒体一定要有公心 , 不能只求阅览量 , 作标题党 。 我认为一些报道说“四次死亡” , 包括说扇贝“跑来跑去” , 是缺乏职业精神的 。
采访人员:你认为媒体对于水产养殖行业或者说公司业务这一块不是特别了解 。
吴:对 。 因为很多媒体没有到现场 , 或者到了现场也没问到专业的人员 , 或者专家给了正面解释 , 一些媒体也不采信 。 我觉得有这方面的原因 。
采访人员:你认为公司为什么有这么多负面新闻?
吴:现在这么说 , 挣钱的都是英雄 , 赔钱的都是狗熊 。 我认为赔了这么多钱 , 有一些不满情绪可以理解 。 但是有一些负面新闻 , 我刚才分析 , 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 一个是公司主动披露的工作还需要加强 , 另外还恳请广大媒体老师到现场把这个行业 , 把我们这个事件本身搞清楚 , 再作公正的报道会好一些 。
采访人员:你认为公司一点问题也没有?
吴:不 , 公司在体制创新 , 在战略决策 , 在一些精细化管理上 , 也包括对大的叫产业趋势 , 市场趋势的把握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 也包括我们产品运营上 , 提升空间非常大 , 当然这也是我们公司未来的潜力 。
采访人员:外界说你个人在事件爆发后曾经两次高位减持股票 , 是真的吗?
吴:没有 , 事件发生之后 , 按照承诺和监管部门批准 , 我减(持)了一个亿来给公司发展 , 其他就没有了 。
采访人员:你把你个人的股份减持的钱 , 投到上市公司里面 , 支持公司发展 。 你自己在上市公司里有多少利益?
吴:我现在有4%比例的股票 , 和员工持股计划捆绑在一起 。
采访人员:听说岛上有居民举报公司 , 说2014年“冷水团”事件的真相是公司提前采捕 , 播苗作假 , 有两千多人签字 , 是吧?我听说岛上可能一共也就有七八千人 , 两千多个人在这个举报上签了字 。 这是怎么回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