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保护:捍卫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家园

4月26日 , 北京市住建委正式发布《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以下简称《导则》) , 自5月7日起施行 。 落实新总规要求的《导则》明确提出 , 二环路以内胡同街区的环境整治 , 应保持胡同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间尺度 , 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胡同空间 。 这份《导则》让北京老城保护有了可操作、接地气的“行动方案” 。历史古都 , 文化名城 , 北京厚重的历史 , 深邃的胡同文化 , 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老北京人的心里 。 不知从何起 , “大城市病”开始向背街小巷蔓延 , 破败不堪的房屋、私搭乱建的棚舍、胡乱停放的车辆、随意堆放的物料、密密麻麻的架空线等 , 一眼望去 , 老北京的美丽韵味在逐渐消失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 , 我们不应该放任这些拥有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老城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残破或变味;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我们也不应该不顾及老百姓改善居住环境的民生需求 。 所以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保护和民生对于老城而言是同等重要的 。 我们要辩证地对待 , 既要在保护中关心民生 , 也要在老城区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的过程中切实保护老城 。 当然 , 在当前的实际背景下 , 可以有所偏重 。保护老城区可以保存城市的记忆 , 延续城市的历史 ,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 老城区是一部浓缩的历史 , 是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 能反映民族文化的脉络和发展印迹 。 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 ,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 , 是老城区别于其他城区的“根”和“脉” , 也是发展旅游产业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 。要保留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根”和“脉” , 就要尽可能保持老城区原有的整体风貌 , 保持原住居民的生活特征 , 就要遵循政府主导、居民主体、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有效开发的原则 , 依靠社会的共同力量来实现对其的完善保护 。 在此前提下 , 适度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 促进老城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科学研究 。当然 , 老城区内的住户过度拥挤 , 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 这种现状也极大地制约着老城区的保护 。 适当分流住户、大力改善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 使老城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 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 为此 , 对老城区实施有效保护的同时 , 考虑民生的改善也很有必要 。 当然 , 这必须进行适当规范 , 即以不破坏原有古迹和整体环境为基础 。 合理照顾民生 , 在规范老城区居民室内装修、搞好边街小巷综合整治的同时 , 大力提高老城区居民的保护意识 , 从根本上改善保护现状 。 鼓励老城区的原有居民在不改变产权的情况下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适度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 使居民在老城区保护中得利 , 才能既不破坏老城区的原有生活意象 , 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 这样才能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只有这样 , 老城区才能在居民的支持下得到真正的保护 , 保护才有真正的意义 。代表老北京的城墙不在了 , 我们只能在胡同、四合院寻找历史上的老北京 , 感受老城的历史环境 , 老城区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 对于老城区的保护 ,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 值得我们以保护和发展的眼光去慎重推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