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你渴望的赞美,不过是……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你渴望的赞美 , 不过是……
本文插图
伦敦大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系的教授迈克尔﹒马默特 , 曾经做过关于权力与压力和健康之间的关联方面的研究 。
他发现 , 接受更多的赞扬 , 包括尊敬和崇拜 , 能够保护一个人不受疾病的侵害 。 那些地位低微的人 , 更倾向于用吸烟或者物质滥用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 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差 , 寿命也更短 。
被《纽约时报》、《卫报》和BBC盛赞的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 , 是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的资深导师 。 她在《赞扬与责备》这本书中提到 , 人类从根本上是评判的动物 , 我们对于别人对我们认可的渴望 ,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了 。
最高级的赞美是被看见 。 假如你想让你的沟通充满善意 , 你想夸奖得恰到好处 , 你想给出客观的评价却又不伤害感情 , 《赞扬与责备》绝对这个领域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 。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讨论对赞扬与责备的运作原理与方式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
01
为什么我们会对赞美如此的渴望?
我们需要被看见 , 被认可 , 被肯定 。
【九州心理你渴望的赞美,不过是……】温尼科特说 ,婴儿是在母亲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 。 妈妈期待着这个孩子的降生 , 满怀欣喜迎接他的到来 , 眼中充满了慈爱 。 她让小婴儿感受到自己是多么讨人喜欢 , 多么让人欣赏 。
父母会因为这个小天使的降临 , 而感觉到无比的幸福 。 他们会拥抱孩子 , 会抚摸孩子 , 会亲吻孩子 , 而这些都是与孩子建立早期安全依恋的基础 。
孩子在5~15岁时 , 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留意 , 并且试图控制别人对他的评判 , 而且他能够区分“坏事”其实也分轻重 。
孩子都是敏感的 。 他开始留意 , 对他来说 ,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何去评判他 。他会把父母脸上的不高兴 , 解读为自己不够好 。
那些表现特别乖的孩子 , 恰恰是那些安全感不足的孩子 。 他知道只有自己表现好 , 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 父母因为自己的匮乏 , 传递出来的信息是 , 他们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
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的松子 , 她的父亲整日都是愁眉苦脸的 。 松子在跟父亲少有的一次独处时偶然发现 , 自己扮个鬼脸 , 父亲会露出笑脸 。 从此 , 扮鬼脸就成为了她讨好父亲的一个法宝 。
但总有一天 , 这个法宝会失灵 。 父亲甚至见到这个鬼脸都是鄙夷和讨厌 。 但对于成年的松子来说 , 扮鬼脸成了她防御紧张的招牌动作 , 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
赞美是滋养我们自尊的源泉 , 它让我们拥有力量去应对人生中的困难 , 勇往直前 。
02
赞美 , 意味着重新掌控生活
成年人依靠控制自己对他人褒贬的敏感度 , 来加强对自己评判的信任 , 从而夺回自己对生活的控制 。
虽然看起来 , 人们在随着对自我的了解 , 会对别人的看法逐渐地不再那么在意 , 但实际上 , 别人的评判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己的看法 。 因为 自信心与自我依赖 , 产生于人际关系中 。
在我们获得别人的赞美时 , 我们的大脑会激发出一种奖赏回路 。 它会让我们不断重复这种被赞赏的行为 , 就像松子逗父亲一笑所获得的愉悦的体验一样 。
对赞美的渴望 , 有时就像吸食鸦片一样 。 我们不断去迎合他人 , 获得别人的认可 , 这背后似乎有一种全能感 , 就是我可以通过努力来操控对方 。 实际上 , 我们可能反而被别人的赞美所操控 , 逐渐失去了自我 , 离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东西越来越远 。
自恋型人格的人对于赞美的成瘾 , 几乎达到了病态的地步 。他们通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是理想化和贬低 , 一方面通过理想化和夸大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 另一方面是通过贬低别人来让自己体会到好的感觉 。
推荐阅读
- 心理营养师程伟华TB|尿糖异常就是糖尿病吗?3种情况会造成尿糖,但达到1个标准要注意
- 说爱|心理学:永远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女人的善良,要带点锋芒
- 情感|心理测试:三把扇子你更心仪哪一个?测出你内心是软妹子还是女汉子
- 朋橙心理|孩子太过“害羞”怎么办?
- 心理FM|3分钟心理学 | 如何打破“被动沉默”的社交怪圈?
- 头像|心理学:微信头像决定了你给人的第一印象,也能了解一个人的性格
- 心理学|真正不好惹的人,往往具有这三点特征,小心了
- 心理|经常说“无所谓”的人都很自卑?
- 情感|心理测试:三套别墅,你最想住进哪一个?测你未来恋人是什么身份!
- 嘴唇|心理测试:你最先把下图看成什么?测目前有多少人正在暗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