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你渴望的赞美,不过是……( 二 )


假如孩子在早年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 仅仅是因为自己表现出众 , 比如成绩优秀 , 才获得了父母的重视 , 那么孩子就很担心 , 一旦暴露真实的自己 , 比如自私自利 , 懒惰愚蠢 , 可能引来羞辱和拒绝 , 他就会发展出一种虚假自体 , 通过让自己看起来完美 , 或者努力地追求完美 , 去获得别人的赞美 。
当孩子真的能从优秀的学业成绩中获得父母的爱 , 他也就有了清晰的目标或方向 , 这样 , 他似乎找到了得到自我价值感的路径 , 也就获得了生活中的掌控感 。
03
赞美 , 可以找到存在的感觉
人类最原始的焦虑是存在的焦虑 。 这让我想到了法国电影《香水》中 , 那个出生在臭水沟的孩子 。 他一出生 , 就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 从一开始 , 他的存在就是不被接纳的 。
没有被看见的孩子 , 内心是空洞的、匮乏的、贫瘠的 。 他们在成人之后就会变成空心人 。 无论做什么事情 , 都感觉到无趣 , 毫无意义 , 不论地位有多高 , 赚多少钱 , 都有一种虚无的感觉 。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存在的感觉 。 即使给予他们赞美 , 他们也都会无比抗拒 。 因为 在他们的内心 , 会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 他不配这样的赞美 , 他不值得被赞美 。
美国真人秀节目《粉红救兵》 , 又被称为《改造直男》 , 是一个素人改造节目 。 外在的表现其实很容易改造 , 困难的是 , 真正的改造他们的内在精神世界 。
在这档节目中 ,改造的法宝就是赞美 。
这些人的内心可能是脆弱的、不自信的 , 通过外貌上的改变 , 会让他们以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 通过周围伙伴的赞美与肯定 , 这种持续的正向的激励 , 就像给改造打了一剂强行针 , 让他们重拾了自信 , 就像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
他们在人群中闪耀 , 成为了那个散发光芒的人 , 他们终于可以被人看见了 。 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在关系中的存在 , 自己是有价值的 , 也是值得被爱的 。
04
如何不在别人的评判中迷失自己
特利﹒阿博特认为 ,我们作出判断的基础是利益权衡比 。 也就是我们想评估一个人 , 就要计算自己处理这些潜在威胁的能力 , 以及可能与对方共处中得到多少利益 。
所以大多数我们制造的评判 , 是直觉性的 , 而不是理性的 。 就像我们每个人内心 , 都被植入了一张评判表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沟通时 , 特别容易带入评判的原因 。
心理学上有“尖角效应”与“晕轮效应” , 这种效应会让我们在见到另一个人 , 在7秒钟之内就作出判断 。 实际上 , 人们是在使用潜意识塑造评判 。
如此看来 , 第一印象如此重要 , 但另外一方面也呈现出 , 它并不是基于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 , 也就很难是客观的 。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所说 ,我们对待赞扬 , 要跟青霉素一样 , 必须谨慎地作为处方 , 规定用药的频率以及药量 , 随时注意它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 。
赞美让我们感觉如此美好 , 所以我们会转弯抹角的去寻求赞扬 , 通常也会把自己摆在一个高于平均值的位置 , 制造一种虚幻的优越感 。
这往往造成了在关系中的自利性偏差 。 假如潜在的威胁越来越大 , 我们那个虚荣大脑就会更加强烈的保护自己 。
比如在一个微信群中 , 一位权威发言 , 下面就会有很多追随者给他点赞 。 假如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 他就会对此发出强烈的攻击 。 这种质疑的声音 , 会让他感觉到自己令人尊敬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 所以需要极力捍卫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
当我们对于自己有越来越深入的了解 , 我们也就能够更为客观地对待外在的评判 。 对于别人的赞扬 , 不会洋洋自得 , 对于别人的批评与指责 , 也不会感到被羞辱 。
外在的反馈 , 永远是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 。 假如只有一种声音 , 那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 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