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欧洲一代文宗伊拉斯谟( 二 )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借希腊狂想女神之口 , 仿琉善的讥讽语调 , 猛烈抨击充当世界主宰的神学家和高级教士 , 也不放过善于阿谀奉承、愚弄民众的封建廷臣 。 这部作品实际上超越时代 , 触及整个人类社会 , 于1557年遭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作为“邪说”查禁 。 他的其他著作也早就于1543年在米兰被焚毁 。 伊拉斯谟的格言是:吾不向任何人让步!尽管身处逆境 , 他始终坚持真正的理想 , 不愿向罗马教廷妥协 , 拒绝保罗三世恩赐的主教职务 , 用《愚人颂》抑制盲目 , 给学术研究输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 , 迄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在他撰写的《伊拉斯谟传略》里强调他尊崇的尼德兰人文主义哲学家所追求的是“宇宙范畴的基督教民族” , 相信一种谦卑的人类之爱能够造福于世界 。 确实 , 伊氏生时曾经宣称:“整个世界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国” 。
伊拉斯谟希图发展以拉丁文为基础的泛欧洲文化 , 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笔耕不辍 , 著作等身 。 他1500年出版的《格言集》 , 汇集了四千多句希腊文和拉丁文格言 , 有些至今还在现代法语里运用;此书2011年由巴黎“美文书局”再版 。 他在巴塞尔居住了整整八年 , 后因该城落入清教手中 , 遂于1529年4月13日迁往黑森林布里斯戈·弗里堡 , 直到1535年才返回巴塞尔 , 次年七月与世长辞 。
伊拉斯谟终生奋斗不息 , 成为欧洲象征的先驱 。 人们将他在该地的故居修缮一新 , 1930年辟为“伊拉斯谟博物馆” , 以纪念这位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宗” 。 伊拉斯谟的塑像竖立在鹿特丹的圣罗朗教堂前 , 鹿特丹大学以他命名 , 欧盟特地设立“伊拉斯谟奖学金” , 旨在促进欧洲与世界各地青年的文化教育交流 。 笔者曾推荐数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获得此项奖学金 , 像伊拉斯谟那般在瑞士、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游学 , 领略先哲伊拉斯谟广博的人文精神 。 他们步异域前人后尘 , 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 , 促进中欧跨文化交流 , 已取得显著成效 , 让人感到慰藉 。
【欧洲欧洲一代文宗伊拉斯谟】《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4日 13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