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洋卫星:监测预警的一把利器( 二 )


中法海洋卫星为国际合作科研试验卫星 , 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海面波浪谱、海面风场、南北极海冰信息 , 进一步加强对海洋动力环境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 , 提高对巨浪、海洋热带风暴、风暴潮等灾害性海况预报的精度与时效;同时获取极地冰盖相关数据 , 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
上述卫星每天的探测计划通常提前3天做出 , 载荷按计划自动观测 , 从地面站接收卫星数据、数据传输、处理、存档制作 , 一般在1小时内完成 。 根据应急要求 , 处理与制作专题图也在1小时内完成 。
采访人员:在海洋灾害中 , 海洋卫星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刘建强:近年来 , 我国海洋卫星在台风、海冰、溢油、蓝藻、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监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监测是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 , 目前中心利用海洋二号A/B卫星、中法海洋卫星以及欧空局Metop-A/B卫星上的微波散射计数据形成了全球海面风场融合产品 , 同时开发了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 , 打通了遥感数据产品服务公众的“最后一公里” 。 大众可通过手机直接查看全球近5天内台风、气旋分布、位置及变化 。
2019年 , 我们利用海洋一号C卫星、高分卫星等多颗卫星资料 , 对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冬季海冰冰情开展了业务化监测 , 制作了遥感专题图与海冰冰情要素分布图 , 向国家、海区、省(区、市)三级部门和单位提供服务 , 为海冰冰情监测与灾害评估、应急响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 。
海洋溢油能被微波雷达、光学遥感、热红外、紫外等不同遥感器探测到 。 在2018年发生的“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中 , 我们利用高分三号卫星SAR图像进行了连续监测 , 得到溢油分布及漂移扩散实况 。 去年至今 , 中心利用海洋一号C卫星监测到我国近海以及全球多起溢油事件 。
我们利用海洋一号C卫星海岸带成像仪监测到太湖、巢湖、洱海蓝藻频发 , 以及辽东湾、惠州沿海、天津滨海新区、深圳海域的多次赤潮 , 并及时提供给了有关部门 , 为地方政府的蓝藻、赤潮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
2008年 , 青岛奥帆赛前 , 青岛海域出现大面积浒苔 。 当时我们动用包括海洋一号B卫星在内的17颗卫星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监测 , 为浒苔打捞与防控提供了有序、有力的技术支撑 。
2019年 , 我们还利用海洋一号C卫星、EOS/MODIS、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高分四号等卫星资料对我国近海的绿潮开展业务化监测及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联防联控保障工作 , 制作和发布《绿潮卫星遥感监测报告》129期 , 实现了绿潮灾害早期发现和全过程跟踪监测 , 为绿潮漂移路径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
采访人员:一般理解 , 海洋卫星是应用于海洋领域的 。 但在过去的报道中 , 我们也看到海洋卫星在陆地灾害监测预警上发挥的作用 。 请介绍一下海洋卫星在这方面的应用情况 。
刘建强:近年来 , 海洋卫星数据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拓展 , 除开展海温、海冰、台风、绿潮、海域海岛管理等涉海业务化监测应用以外 , 我们对森林火灾、洪涝、山体滑坡等也开展了监测 。
2018年 , 针对金沙江“11·03”山体滑坡堰塞湖应急事件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利用当时刚刚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的海岸带成像仪(CZI)数据开展连续应急监测 , 11月1日~23日 , 共获取堰塞湖区域数据20余景 , 制作遥感监测影像图10期 。 数据及时提供给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 , 为前线联合指挥提供了客观准确的决策辅助信息 。
由于森林火灾发生后 , 其辐射值与周边有明显的差异 , 特别是海洋一号C卫星的海洋水色扫描仪可以做到每天一次覆盖 , 海岸带成像仪可以做到3天一次覆盖 , 数据获取频次高 , 火灾前后图像做比对更容易判断 , 由此可计算过火面积 , 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