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洋卫星:监测预警的一把利器


自然资源部海洋卫星:监测预警的一把利器
文章图片
海洋一号C卫星南极埃默里冰架遥感影像图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 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 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 众所周知 , 要实现防灾减灾救灾 , 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预警监测 。
从人力的严防死守 , 到利用各种监测预报手段 , 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 其中 ,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 , 形成了“天-空-地-海”的立体监测网络 , 可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为科学的技术支撑 。
目前 , 我国已经发射并运行的海洋卫星中 , 就有海洋水色、海洋动力、海洋监视监测等多种类型 , 形成系列 , 组网“星座” 。 它们不仅应用于科研等领域 , 也服务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不仅应用于海洋领域 , 在陆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江河湖泊水资源监测、森林火灾监测、冰川变化监测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近日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为我们介绍了海洋卫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
采访人员:一段时间以来 , 我们注意到 , 白格堰塞湖、青岛小珠山山火、太湖蓝藻、深圳附近海域赤潮……海洋一号C卫星等海洋卫星传回的遥感影像 , 有力支撑了当地的防灾减灾救灾 。 请介绍一下海洋卫星的需求背景 。
【自然资源部海洋卫星:监测预警的一把利器】刘建强:当前 , 我国海洋卫星按海洋水色、海洋动力与海洋监测监视3个系列规划 , 配置可见光、红外、主被动微波遥感载荷及辅助载荷 , 每天24小时工作 , 建立包括北京、牡丹江、海南(陵水、三亚)、杭州地面接收站、船载移动地面站、南极地面站、定标场网及数据处理中心 , 用户负责星地一体化运行管理 , 星地系统链条完整 , 产品时效快 , 可快速发现地球表面的多尺度、多要素环境信息变化与异常 , 在海洋、陆地自然资源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
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 , 有缓有急 。 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与承载力时 , 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表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行为 , 如地震、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冰、冰川断裂、溢油、赤潮、绿潮、蓝藻暴发、森林火灾、沙尘暴、龙卷风、泥石流、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 。 还有一些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 , 逐渐显现成灾的 , 如海平面上升、海岸与生态环境恶化等 。
面对这些灾害特点 , 卫星就显示了其在监测方面的“长处” 。 组网运行的多种与多颗海洋卫星 , 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全球性观测特点 , 可高频次、周期性、长期、近实时、快速获得全球多尺度多要素信息 , 不受地理位置和人为条件限制 , 可覆盖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 , 与现场海洋监测手段相结合 , 取得了过去单纯用现场监测手段无法替代的重大成果 , 是认识、研究、开发、利用海洋不可替代并已成为现代海洋观测的主导手段 。
采访人员:我国目前在轨的海洋卫星有哪些?具有什么样的性能?
刘建强:目前我国在轨的海洋卫星包括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A/B卫星、中法海洋卫星、高分三号卫星 。
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用于全球水色水温探测和海岸带动态环境监测 , 配置光学载荷 , 陆海兼顾 , 载荷具有多种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高动态范围等优点 。
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用于全球全天候海面风场、浪高、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监测 , 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 。
高分三号卫星用于全天候全球海洋和陆地信息的监视监测 , 载荷为合成孔径雷达(SAR) , 通过左右姿态机动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扩大对地观测范围 , 其获取的C频段多极化SAR图像可以用于海洋、减灾、水利及气象等多个领域 , 是我国实施海洋开发、进行陆地环境资源监测和应急防灾减灾的重要技术支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