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叙事的力量( 二 )


真正形成大流行的叙事往往是各种机缘巧合的结果 。 比特币叙事引发的泡沫 , 居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运动 , 这并非牵强附会 , 而是比特币官方网站的宣言:“比特币是和平无政府状态与自由的催化剂……是对腐败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回击” 。 在涂上反权威、黑客伦理和平民主义色彩之后 , 这种枯燥费解的现代数字加密货币似乎有了古老的神圣使命 , 并能唤起许多潜在用户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共鸣 。 比特币还有生动写实的创世故事 , 自2008年起 , 署名中本聪的首创者只是通过邮件与其他人联系 , 从未露面 , 并在很早退出 , 至今不知其真实身份 。 2010年 , 程序员汉耶茨用1万个比特币——后来的最高市值曾接近2亿美元——买了两个外卖比萨 , 完成第一笔实物交易 。 类似神秘传说被反复讲述 , 构成绝好营销题材 。 比特币价格在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前后首次飞涨 , 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匿名货币 , 它化身为个人赋权象征 。 而2015年Alpha-Go人机大战后 , 伴随着人工智能热潮 , 工业革命以来便开始传播的“技术接管生活 , 机器统治世界”叙事再度变异和流行 。 面对不确定前景 , 许多心生畏惧的外行人或许会认为 , 比特币将是未来世界的公民证?
上述例子表明 , 造成深远影响的流行叙事 , 很多时候是大量相关故事的集合 , 希勒将其比喻为“叙事星座” 。 某个小故事的影响在流行后消退 , 新的小故事取而代之 , 使整个话题长盛不衰 , 如大流行病中出现多个波次的反复冲击 。 某些事件已失去传播力 , 但如休眠病毒一样 , 仍留在许多人记忆深处 , 甚至融入文化基因 , 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后突然被唤醒 。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提到 , 想象力 , 或者说讲故事的能力 , 让人类成为唯一能开展大规模社会合作的物种 。 金钱、企业、法律、国家、宗教 , 莫不是人们虚构出来的概念和故事 。 正如《权力的游戏》所言:“力量存于人心 , 惑人把戏 , 如墙上暗影 , 即便一个小个子 , 也能投下巨大阴影” 。
在许多学科领域 , 叙事并非新鲜课题 。 心理学和脑科学从认知角度探索人对故事的好奇心 。 社会学和新闻学关注叙事的特征、传播及各层次影响 。 文学影视更属于流行叙事的主要表现形式 , 甚至音乐也暗含叙事 , 大型交响乐传递的内涵与震撼堪比史诗 。
【华夏时报叙事的力量】但希勒指出 , 社会科学中最具理性色彩的经济学帝国 , 却长期对叙事现象缺乏兴趣 。 叙事传播或许在商学院的市场广告课程中有一席之地 , 或许曾被凯恩斯等视野宽广的经济学家关注 , 但从未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 。 这种情形势必将发生改变 。 一方面 , 行为经济学兴起后 , 传统的简单理性假设被放弃 , 经济学家们对人的行为动机有了从现实出发的更复杂认识 。 流行叙事对个人决策和社会结果的导向作用 , 也将被纳入视角 。 另一方面 , 全球互联的大数据时代给流行叙事研究创造了绝好条件 。 对主流媒体的信息报道 , 可以借助智能设计做实时的搜索、追踪与分析 。 此外 , 人们在各种社交媒体产生的海量信息 , 更提供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流行叙事的丰富原始资料 。
希勒为“叙事经济学”提出了七个关键构想 。 在他展望中 , 流行叙事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应成为未来的主流研究课题与思考方式 , 叙事、信念、行为及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若能得到更好澄清 , 经济预测将可以更具逻辑、更加准确 , 政策措施也能在充分考虑“舆情”因素之后 , 有的放矢、精确实施 。 苹果落向大地 , 力量在于人心 , 如何讲好故事 , 如何理解和利用叙事的力量 , 是全人类共同的游戏 。
(作者为知名财经书籍译者 , 曾任清华大学国家财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