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桑文明,源自一只牙雕蚕( 二 )


但在附近相距不到百公里的的青台、汪沟遗址 , 却先后发现了仰韶时期的丝绸 。
最早发现丝绸 , 是在青台遗址 。
1981年至1988年 , 郑州市文物部门对位于郑州市下辖荥阳市广武镇的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 , 在一个瓮棺中第一次发现了灰白色的碳化丝织物 , 在另外一个瓮棺中还发现了褐灰色的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 。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 , 属于桑蚕丝织物 , “并且 , 其中一块是我们常说的绫罗绸缎中的罗 , 而且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彩色丝绸制品 。”顾万发说 , “这些丝绸距今5100至5300年左右 。”
但这不是最早的丝绸 。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 , 出土于荥阳市城关的汪沟遗址 , 距今5500年左右 。
在汪沟遗址的12号瓮棺中 , 有一具被织物包裹的未成年人的尸体 。这件织物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经过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酶联免疫技术检测 , 被证明是丝绸无疑 。
[]中国农桑文明,源自一只牙雕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农桑文明,源自一只牙雕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汪沟遗址12号瓮棺及及棺内包裹亡童的丝绸
专家介绍 , 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 , 全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始关注蚕桑 。20世纪20年代 ,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发掘出半个蚕茧;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 , 曾出土陶捏的蚕蛹;陕西宝鸡的一处遗址还发现了陶器上的彩绘蚕 。
但是 , 在中原地区 , 不仅关注蚕 , 还关注蚕丝 。顾万发说 , “出台的这些丝绸制品 , 与双槐树出土的牙雕蚕相互印证 , 可以比较确定地说 , 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 , 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生产技术 。”
养蚕吐丝 , 化茧成蛾 , 但考古界至今未发现蚕的尸体 ,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牙雕蚕的发现 , 李伯谦认为 , 以另一种方式证明了以双槐树遗址为主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 , 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
先民多用丝绸包裹亡童下葬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丝绸与个人生活密切、流传久远 , 中国的丝织技术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相传 , 在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贾湖遗址 , 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 , 抽丝编绢之术” , 将桑树上的蚕茧放到锅里煮 , 搅拌后牵出闪闪发亮的丝线 。这是最早的“缫丝” , 由此发明了纺织丝绸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瓦莱丽·汉森(Valerie Hansen)2012年在其《丝绸之路新史》中明确认为 , “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丝绸的民族” 。
最早的丝绸 , 是用来做衣服的 。《通鉴纲目外记》载 , 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 , 治丝茧以供衣服”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 , 以前衣皮 , 其制短小 , 今衣丝麻布帛 , 所作衣裳 , 其制长大 , 故云垂衣裳也 。”
但是 , 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是 , 目前发现的好几处丝绸 , 都是用来包裹亡童下葬的 。为什么死后要裹蚕衣?专家分析 , 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希望死后像蚕破茧飞天一样复活 。孩童的瓮棺也多为小口尖底瓶 , 形似蚕蛹 , 体现了先民对蚕神的崇拜 。研究显示 , 当时人们育蚕制丝主要是用来包裹亡童下葬 。
“谁都想死后成仙 , 中华文明古老朴素的修行思想在这个时候已相对成熟 , 先民有了重生的精神追求 , 并且想办法去实现 。”顾万发推测 , 也许正是因为原始崇拜 , 先民才会去驯化野蚕 , 使用蚕丝 , 牙雕蚕说明他们已非常熟悉蚕的生长习性 。
站在人文角度 , 丝绸起源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专家认为 , 蚕的一生 , 要经历破茧而出、飞升上天的过程 , 如同人的一生 。瓮棺中的小孩身上裹着丝绸 , 说明古人认为用丝绸包裹尸体可以让灵魂升天 , “在这种信仰的驱使下 , 人们把野生蚕驯化成家蚕 , 将小小蚕茧制丝成衣 , 形成了丝绸产业 , 才有了之后丝绸的传播和交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