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花折扇以“爱”来代替施舍,古罗马传统社会救助体系是如何土崩瓦解的?( 二 )


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基督教不断吸引信徒和发展壮大 , 救助穷人更是福音书中的重要议题 。 最初的基督教就是将丧葬仪式和社会救助作为其主要活动的一种组织 。 除了《圣经》当中的一系列步道和解释论述之外 , 甚至有关于这种理论的专论 , 比如《论什么样的富人能得救》 , 《论做工与施舍》等等 。
文史花折扇以“爱”来代替施舍,古罗马传统社会救助体系是如何土崩瓦解的?
本文插图

耶稣就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富有或者贫困没有太大关系 , 而是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信仰 。 因而他批判那些缺乏爱心 , 为富不仁的人 , 对穷人则十分偏爱和赞许 。 《马太福音》中说 , “骆驼穿过针的眼 , 比财主进入神的国还要容易” 。 他认为乞丐死后可以享福 , 而财主死后只能在阴间受苦 。
在教会的实践当中 , 富人的财富被视为一种不好的东西 。 他们认为对财富的追逐和拥有会让人不断陷入有害的迷惑和无底洞的私欲当中去 , 及其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 贬低富人的价值 , 认为拥有过多的财富会使灾难降临到他们头上 , 而穷人则是有信仰和能够获得神的帮助和选择的 。
而随着一些富人的加入 , 富人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救也成了教会关注的重点 。 富人如果记得将财富用来帮助穷人脱离贫困 , 跟随耶稣的教导 , 也能够得到永生的回报 。 于是在基督教的发展下 , 抛弃财产 , 脱离世俗 , 追求永生逐渐成为了基督教内部的主题 。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 财富反而成了被摒弃的一方 。

文史花折扇以“爱”来代替施舍,古罗马传统社会救助体系是如何土崩瓦解的?
本文插图

除此之外 , 基督教也赋予了救助另外的含义 。 它不再是一种追求回报和平等价值的一种付出 , 而是作为一种对兄弟手足的关爱之情 。 基督教所强调和推崇的这种爱不仅仅包括对神的爱 , 还有对人的爱 , 而且这种爱是济世普世的一种爱 。
这种爱不仅仅是要体现在言语之间 , 还要体现在身体行为上 。 这就表现在了救助饥渴交加的穷人 , 给没有衣服的人衣服穿 。 还有帮助病人 , 留宿过路的旅客 , 甚至照顾监狱的犯人 。 以各种方式对弱小的群体带来最大的帮助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 传统观念最终土崩瓦解 , 背后推手源于罗马帝制改革
基督教也并不否认古腊罗马的理念-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意义 , 然而二者对幸福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 。 古希腊罗马强调现世的幸福 , 他们对穷人的救济更强调友爱的观点 , 因而是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感的友爱 , 这种友爱以利益为目的 , 并没有亲缘的感情基础 , 一旦这种目的实现的基础没有了 , 即付出无法带来相应的收获 , 这种“友爱”也就结束了 , 它并不牢靠 。
这样的救助伦理的形成与其城邦制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 。 对于城邦制度来说 , 城邦中有两类人 , 一类是公民 , 一类是非公民 。 “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智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公民” , 因而公民才是城邦中拥有财富 , 权力和土地的掌握者 , 作为公民而存在的城邦居民才能和平共处 , 享有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共同的生存资源 。

文史花折扇以“爱”来代替施舍,古罗马传统社会救助体系是如何土崩瓦解的?
本文插图

在这种资源配置体系下 , 国民拥有自我生存的资本 , 他们不需要依靠国家 , 也不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款 。 对国家来说只要能够实现城邦的正常运转 , 保持公民占地的平衡 , 避免人民因为失去土地而变得贫困 。 因而公民对贫弱者的捐款就不是一种义务之举 , 而是一种需要双向回报的举动 。
而在罗马 , 土地分为公民个人土地和国家控制土地 。 罗马政府的收益除了战争所得 , 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土地的税收 , 以及一些财产税 。 随着罗马的不断向外扩张 , 国家控制下的土地越来越多 , 贵族巧取豪夺 , 广占公田的情况越来越多 。 以至于一部分公民失去土地 , 沦为奴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