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为什么没有蝗灾了?
在中国古代 , 发生蝗灾时 , 人们为什么不吃蝗虫呢?困扰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 , 为什么现在很少见了?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 。 蝗虫俗称“蚂蚱” , 蝗虫的种类非常多 , 在生物学分类上有一个蝗总科 , 地球上大约有1万多种昆虫属于蝗总科 , 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则是飞蝗 。 蝗灾 , 通常就是飞蝗所造成的 。 但是 , 现在 , 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 蝗虫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道特色美食了 , 甚至在有的地方 , 野生蝗虫已经不够吃了 , 还需要养殖 , 这一点和小龙虾的“传奇经历”非常类似 。 当然 , 养殖蝗虫也需要做好防护工作 , 蝗虫一旦从大棚当中大量逃逸 , 会对周围农田里的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
蝗虫困扰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为什么会消失呢?难道真的与“吃货”有关吗?答案是否定的!小范围的“蝗灾”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消失 , 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有蝗灾 , 只不过 , 农业科技发达的地区 , 蝗虫不足以造成一种自然灾害而已 。在塑料大棚里养殖蝗虫 , 要做好防护工作 , 最好在养殖基地的周边饲养一些鸡和鸭 , 它们会把逃逸出来的蝗虫捕食干净 。 在自然界 , 蝗虫也是有天敌的 , 蝗虫的天敌主要就是青蛙和鸟类 。 农田当中少量的蝗虫 , 并不会对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 因此 , 蝗虫和蝗灾是两回事儿 , 靠吃的办法解决蝗灾 , 是现代人天真、浪漫的想法 。
小麦 , 农田使得生态环境单一化第一:蝗灾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蝗灾的发生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 , 所以 , 在中国古代 , 蝗灾与旱灾是紧密相连的 。 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 , 故而有“久旱必蝗”的说法 。 蝗虫不仅喜欢吃水稻、小麦、玉米的叶子 , 而且还喜欢吃芦苇、稗、白茅以及一些蒿类植物的叶子 。 人类将大片的草丛、沼泽和林地开发为农田之后 , 就使得生态环境趋向单一化 , 在气候干旱的时期 , 随着农田周围草地的稀疏 , 蝗虫的栖息地就被破坏了 , 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 趋向于密集化 , 随着密集化程度的提高 , 繁殖速度也相应的加快了 , 并且走向布满水稻、小麦、玉米的农田 , 突破一定的临界点之后 , 就会形成蝗灾 。 蝗虫在一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多能够达到数千只 , 甚至是上万只 , 因为它们是在空中飞翔的 , 如此密集的蝗虫 , 所到之处 , 遮天蔽日 , 庄稼尽毁 , 颗粒无收 。 在古代 , 因人类的剩余粮食不足 , 当农作物被毁之后 , 紧接着就会引起饥荒 。
水稻 , 农田使得生态单一化水灾、旱灾、蝗灾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大灾害 , 因蝗虫能够飞翔 , 所以 , 古代的蝗灾 , 其影响范围不亚于水灾和旱灾 。 从先秦时期开始 , 我国就有蝗灾了 , 《诗经》里记载道:“去其螟螣 , 及其蟊贼 , 无害我田稚 。 田祖有神 , 秉畀炎火 。 ”其中的“螟螣”即是指蝗虫 , 当时的人们如何驱赶蝗虫呢?使用“秉畀炎火”的方法 , 就是在夜晚的时候 , 点火诱捕蝗虫 。总体来说 , 中国古代的蝗灾呈现出频率越来越高发的态势 , 秦汉时期 , 蝗灾平均每8.8年一次 , 而到了明清时期 , 则增加到每2.8年一次 , 史书中记载的蝗灾次数 , 越到后来的历史时期越多 , 这与人类不断破坏生态环境有关 。 原始森林、草地的面积越来越少 , 生态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 , 蝗虫就越容易聚集 。 另外 , 历史时期 , 我国的气候从整体上来看 , 是趋向于干冷的 , 这在北方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 气候的干旱 , 也增加了蝗灾爆发的次数 。
19世纪 , 人们用人力驱赶蝗虫第二:治蝗与蝗灾的消失在传统的农业社会 , 蝗灾的发生与饥荒是紧密相连的 , 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于蝗灾的治理 。 人们通常采用鸣金驱赶、火烧、捕杀等办法灭蝗 , 但是 , 这种办法 , 对于大面积的蝗灾 , 收效甚微 , 蝗灾发生之时 , 蝗虫的密度太高了 , 人们来不及驱赶和捕杀 。 在中国古代 , 由于人们对蝗虫的科学认识知之甚少 , 老百姓通常把蝗虫当作是“蝗神” , 遇到蝗灾时 , 往往烧香拜佛 , 求助于神灵 , 这更加耽误了灭蝗的时机 , 直到晚清民国时期 , 我国偏远地区乡村的农民 , 仍然把蝗虫当作是“神虫” , 例如 , 1927年 , 我国山东省的高密发生了蝗灾 , 人们纷纷在堂屋或者田边摆起神案 , 上香祈求;1931年 , 江苏省北部一带发生蝗灾 , 当地的农民焚香祝拜 , 希望蝗虫早日飞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 , 人们对于密集度非常高的飞蝗 , 是无能为力的 , 比较科学的做法 , 就是养一些鸡和鸭来啄食蝗虫 , 但是 , 鸡和鸭的数量毕竟有限 , 它们也捕食不了如此之多的蝗虫 。 而且 , 在中国古代 , 农民一般养不了多少鸡和鸭 , 因为饲养家禽和家畜是需要粮食的 ,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 , 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 。 然而 , 有的时候 , 运气比较好 , 蝗灾来了以后 , 正好遇到了成群的飞鸟 , 于是 , 地里的禾苗就能够得以保全 , 如:《新唐书》记载道:“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 , 贝州蝗 , 有白鸟数千万 , 群飞食之 , 一夕而尽 , 禾稼不伤 。 ”《旧五代史》记载道:“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六月 , 许、陈、汝、蔡、颍五州蝝生 , 有野禽群飞蔽空 , 食之皆尽 。 ”但是 , 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 。 总的来说 , 当时的人们遇到蝗灾 , 还是“靠天吃饭” 。
推荐阅读
- 从海外引种到中国的果蔬类植物
- 全人类只有五个人懂自由
- 我在美国治痛风——颠覆全部中国概念
- 光刻机,中国能造吗?
- “签证禁令”下的中国赴美留学生:担心随时被驱逐
- 中国日报网|中建二局一公司蒙城皖新项目开展“关心儿童,阳光成长”活动
- 特朗普想借G7峰会搞“小圈子”针对中国 不得人心
- 中国新闻网|“00后”励志女孩陈雨欣:愿“一条腿也能走遍天下”
- 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感谢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