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百货业至暗时刻:营收骤降半数亏损,疫情加剧关店潮( 二 )


多年转型难能解困 , 危机过后何处求生
实际上 , 百货作为传统零售的主要渠道 , 近年来业绩一直处于低谷状态 。 随着电商和购物中心的快速崛起 , 自2012年起中国百货业客流量开始出现负增长 。 此后 , 国内百货业正式步入下坡路 。
2013年 , 百货业正式走过黄金期 , 迎来关店潮 , 成为整个零售行业闭店的重灾区;2014年 , 国内的外资及本土百货店闭店达200家 , 包括了百盛百货、中都百货、王府井百货、马莎百货等 。 同年 , 万达百货开始出现亏损 。 2015年万达百货闭店达40家 , 并开始提出去百货化 。
其后几年 , 国内百货业营收、净利普遍下滑 , 大部分企业也陆续关停旗下门店 。 2019年 , 关店潮仍在持续 。 据联商网统计 , 去年全国至少有19家百货店关门 , 其中百盛百货关店5家 , 占比26% , 新世界百货关店2家 , 占比10% , 世纪金花、茂业、乐天、远东、广百等均有门店关闭 。 同年2月 , 万达百货下属的全部37家门店27亿元卖给苏宁 。
行业衰落的同时 , 百货企业也在通过调整经营策略、转型来进行自救 。 一方面走向综合化 , 扩展面积和业态 , 转变为购物中心 , 以减少电商对实体零售的冲击 。 如上海新世界百货、友阿股份等均对旗下商场进行了升级调整;另一方面 , 加快数字化建设 , 开启全渠道经营模式 。 其中 , 2017年银泰百货被阿里巴巴收购成为百货了向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 除上述变化外 , 社区化、场景化、精品化的一些新型百货业态也在不断兴起 , 于去年年末正式亮相的盒马里·岁宝就是典型 。
近两年来 , 虽然百货业不时有好声音传来 , 但毕竟是少数并未改变整体颓势 。 从各大上市公司2019年的业绩报来看 , 百货业绩下滑仍在持续 。 据数说商业统计 , 42家百货公司中 , 有19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 。 其中 , 大商股份、中央商场、新世界、友阿股份营收、净利双降 。
财报显示 , 2019年大商股份实现营收218.88亿元 , 同比下降8.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3亿元 , 同比下降9.56%;按经营业态划分来看 , 报告期内 , 百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39亿元 , 同比减少7.83% 。
可见 , 一直转型调整中的百货企业还未走出低谷 。 而在疫情重击下 , 百货业关店越发凶猛 。 业内人士认为 , 随着国内消费的逐渐复苏 , 百货零售将迎来好转 , 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较大 , 短期内依然整体承压 。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 , 关店止损并不丢人 , 如何继续生存才是关键 。
消亡or新生
采访人员注意到 , 疫情冲击之下 , 实体客流骤减的百货企业纷纷开启线上业务自救 。 天虹股份表示 , 一季度 , 各门店开展上千场直播及线上专柜到家业务 , 为供应商的在线销售赋能 , 专柜线上销售环比增长347% , 部分弥补线下门店销售的不足 。
此前 , 银泰百货也联合淘宝直播 , 推出导购在家直播计划 , 并陆续覆盖银泰百货旗下全国65家门店 , 千名导购在家直播种草 , 通过淘宝直播"云复工" 。 部分导购在家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人数相当于复工6个月服务的客流 。
"从前是人找货 , 现在是货找人 。 从前是物以类聚 , 现在是人以群分 。 "银泰商业副总裁邓朝军说 , 通过数据和技术能力 , 不仅是顾客消费的升级 , 对供应商来说 , 也是大量成本资源简化、节省的利器 。 可以说 , 银泰百货重新定义了"商场" , 重新定义了"逛街" 。
对于百货业线上卖货的举动 , 某零售品牌负责人表示 , 无论是运营能力还是销售成本来说 , 与电商相比 , 百货企业开辟自有线上渠道并无优势 。 直播可以作为补充业态 , 但不是救命稻草 。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 相比于苏宁易购从线上到线下相对成功地转型 , 大部分百货企业的线上化并不如预期顺利 。 无论是自建APP平台还是嫁接电商 , 都未能带来理想中的销售提升 。 而这背后反映了 , 百货商品力不足的事实 。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 , 目前的百货业实际上就是一个"二房东"角色 , 不需要物流配送和太复杂的信息化管理 , 只需要作好市场定位、品牌组合的动态调整以及物业管理服务即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