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 二 )


从“天下体系” , 到“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 , 及“天下的当代性” , 赵汀阳以他多年来的思考与创作 , 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 以及在世界上的言说开辟了一条思想的道路 , 为中国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 , 提供了哲学话语权 。
赵汀阳所讲述的 , 所思考的 , 所创造的 , 是今天中国在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时对世界秩序的建构提供哲学上的思想能力的故事 。 这一故事和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 , 可能不是一时的热点 , 但却相当重要 , 它是一个国家增强自身存在的吸引力 , 获取话语权的最具“软实力”的形式 。因为他 , 世界看中国关于世界制度的哲学思考的目光 , 已然发生变化 。
精彩选摘
最坏可能世界与“安全声明”:
《三体》的一个问题
一个关于生存的问题 。
问题始于形成问题的条件 , 而条件的激化会使问题激化甚至无解 。 在这里我们准备讨论一个被刘慈欣的《三体》条件所激化的哲学问题 。
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
本文插图

赵汀阳漫画作品
冲突可能毁灭一切 , 是事关生存的存在论级别的问题 。 虽然人类尚未经历毁灭一切 , 但冲突的毁灭性是一个可信的真问题 。 人类冲突的历史经验显示 , 殖民主义的暴力确实消灭过一些地区文明 , 而现代武器更是蕴含着文明毁灭的可能性 , 比如二战或核冷战 。 因此 , 冲突的毁灭性是一个具有高度现实性的问题 。
导致冲突至少有两个条件:(1)资源稀缺 。 资源包括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力 , 这两者也可以更简练地归为生存条件的概念 , 如道金斯定义的“生存的机会”;(2)精神世界的不可兼容性 。 大概等价于亨廷顿定义的文明冲突 。 尽管人类文明的初期是跨文化状态 , 互相学习交融而无界限 , 但自从一神教建立了文化边界就抑制了跨文化状态 , 进而产生文明对立 。 精神世界意味着文明的生存机会 , 所以同样重要 。 可以肯定 , 假如不存在这两个条件 , 冲突就不可能产生 。 既然在物质利益、政治权力和精神主权上不存在所有人普遍满意的分配方式 , 那么 , 冲突就是存在的命运 。
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
本文插图

赵汀阳漫画作品《大智若愚》
冲突与合作的问题在形而上学里等价于敌意(hostility)和善意(hospitality)的问题 。 尽管冲突经常被分析为经济、政治或者信仰问题 , 但在深层上是一个存在论问题 , 即生死存亡的问题 。 生存问题不是关于存在的追问 , 而是关于如何继续存在的问题 。 “存在”(being)是存在论的前提 , 却不是存在论中的一个问题 , 因为 , 关于存在 , 唯一能够言说的就是“存在即存在”这个重言式 , 而超出这个重言式的言说都是文学 。 因此 , 存在论的起始问题不是“存在” , 而是“继续存在” , 就是说 , 存在的未来性才是存在的问题 , 如果没有未来 , 存在就是一个纯粹概念 , 而没有落实为可以反思的“实存”(existence) 。
“继续存在”意味着存在如何占有未来的问题 , 事关生死存亡 。 对于原始生命 , 生存问题只在于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但对于比较高级的生命 , 生存就同时还依赖与其他生命的共在关系 , 而拥有自我意识的最高级生命不仅谋求生存 , 而且谋求生存质量的最大化 , 于是生命需要所有事物 , 或者说 , 需要整个世界 。 正如刘慈欣所言:宇宙很大 , 但生命更大(《黑暗森林》 , 第442页) 。 生命不仅需要占有无穷多的生存资源 , 还需要权力和精神主权 , 冲突在所难免 。 对于人来说 , 人的生存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政治悖论:人皆有“自私基因”(道金斯) , 必定出现生存竞争 , 然而每个人却又必然需要他者共在和合作 , 否则无法生存 , 即“不能无群”(荀子) , 还有 , 生存所需的文明信息和意义不可能私有 , 都附着于公共的“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 , 于是 , 人在排挤竞争者的同时又需要竞争者的合作 , 因此人类的生存总是悖论性的存在 , 生存即存在于悖论之中 。 人类从来没有解决过这个悖论 , 不是智力不足 , 而是只有在悖论中才得以生存 。 在存在论上说 , 共在先于存在 , 而共在是一个悖论 。 在共在悖论中 , 人们试图维持悖论性的共在而不至于导致毁灭 , 即在冲突的条件下建构和平、信任和安全 。 这个问题落实在一个连续的动态光谱中 , 即存在着从“最坏可能世界”到“最好可能世界”之间的任何可能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