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 三 )


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
本文插图

赵汀阳漫画作品《平等对话》
无论是存在论、伦理学还是政治哲学 , 如果不把最坏可能世界考虑在内 , 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遍有效的理论 , 至多是特定语境下的规范主张 。 规范的价值观之所以不可能必然有效 , 是因为他人可以拒绝接受 。 比如说 , 罗尔斯理论虽然精美 , 但只是在现代自由主义社会语境内部有效的一个规范主张 , 其理论空间和理论时间都很有限 , 尤其没有覆盖最坏可能世界 。 尽管霍布斯似乎没有使用“最坏可能世界”这个概念 , 但这个极端概念应该归功于霍布斯 , 大致等价于霍布斯的丛林状态 , 即人人与人人为敌的状态 。 不过 , 最坏可能世界的极端形态却是刘慈欣定义的 , 我们下面将会讨论这个极端化的问题 。 理论建构还有另一面要求 , 即一个具有充分意义的理论还需要考虑最好可能世界 , 因为最好可能世界意味着对最坏可能世界的最优解 , 即使条件恶劣而暂时无法实现 , 它仍然是反思可能世界的一个必要尺度 。 需要说明的是 , 最好可能世界并不承诺所有人的幸福 , 不是宗教想象的幸福世界 , 也不是乌托邦或理想世界 , 而只是冲突问题的最优解 , 相当于人人能够接受的共在状态 。
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
本文插图

赵汀阳漫画作品《脚踏实地》
最坏可能世界如何才能转换为最好可能世界?霍布斯、康德、马克思和罗尔斯以及其他人已经有许多设想 , 但其有效性都局限于现代性的条件 , 并非对于任何可能世界有效的普遍解 。 我在《天下的当代性》中分析了建构最好可能世界所必需的三个宪法性原则:(1)“世界内部化” , 以便消除产生负面外部性的对立状态;(2)“关系理性” , 即相互敌意最小化优先于各自利益最大化 , 以便优先保证共同生存机会;(3)“孔子改善” , 即制度性的利益共轭 , 使得每一个人同时都获得帕累托改善 , 从而使公正、公平和平等概念获得可测量的实质意义 。 我不能肯定这三个原则是最好可能世界的充分条件 , 但肯定是必要条件 。 这三个原则不受时代限制 , 在时间上几乎普遍有效 , 但不能保证在空间上对于任何可能世界普遍有效 , 仍然不能满足莱布尼兹的“所有可能世界”标准 。 如果只考虑人类文明内部 , 天下三原则也许足够了 。 可是 , 刘慈欣的《三体》提出了超越人类能力却不得不考虑的宇宙级别问题 , 虽是想象 , 却在逻辑上无法回避 。
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
本文插图

赵汀阳漫画作品《老朋友》
【赵汀阳因为他,世界看中国哲学思考的目光开始变化】编辑 | 刘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