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一位存在于日落与日出之间的诗人,在克制与释放中治愈心灵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一位存在于日落与日出之间的诗人 , 在克制与释放中治愈心灵
迈克尔·伍德谈纪录片《杜甫》制作过程 | 大英博物馆升级包括《女史箴图》在内的数字资源 | 须一瓜谈《致新年快乐》| ......
诗歌因创作克制而呈现出的内敛美学 , 使瞄准世俗却超然世俗的写作追求有着拒绝喧嚣的纯正趣味 , 而非面对世俗生活时进行被动抵抗或无奈顺遂 。
仅从听觉与视觉而言 , 当下部分诗歌仿若同一频率的冷峭声波、五官辨识度极低的“网红脸” , 使得诗歌立意及语言等应有的独特性渐成陌生化 。
阅读李瑾的诗集《黄昏 , 闭上了眼》 , 发现他在建构面对生活与写作的双重视域中 , 擅长以鲜明的主体意识驾驭他所孕育的李氏语言 , 动用古典、现实、超现实的意象进行重新整合 , 以求得充满张力的心灵哲思、美感 , 从而获得精神的超越与对生活善意的发现 。
文学报一位存在于日落与日出之间的诗人,在克制与释放中治愈心灵
本文插图

《黄昏 , 闭上了眼》
李瑾 /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
诗人的写作如果有着明确的精神主体性 , 那么文字的暖意会从生活的细节中显露无疑 , 且处理得富于灵气、温暖 , 并没有干涩和泛陈寡趣之感 。 如在《诸生黄昏》中内省的介入 , 与其说诗人对弱势人群的同理心与生俱来 , 不如说这种悲悯已接受“我”为尘世中的命定角色 。 诗人善意视角下的细节表达应是由外向内、由小到大的 , 无限趋于对自我的反思 , 即使笔下弱势人群的生活艰辛是显而易见的 , 但诗人给予更多的笔墨则是由衷的敬意 , 而非道德优越感之上的怜悯 , 这是难能可贵的 。
诗人因无处不在的克制而呈现出的内敛美学 , 给人带来了拒绝喧嚣的纯正趣味 。 李瑾善于在时空的维度里抒发情感 , 在人心与粗砺的现实之间有着强大的精神治愈功能 , 人间的喧嚣变为自我抵达的一个超越性的灵境 , 不动声色地俯观天地万物 , 这里汇合了诗人雄博的古典内蕴及审美况味 , 却并未一泻千里地展现世界与生命之丰富性的缤纷景象 , 如傍晚与渔翁、花鸟鱼虫等 , 都在抚摸品咂中骤然抽离 , 尘世之中的人与山川风物 , 还之以“佛” , 有效防止了情感的漫漶 , 这就构造出一个丰富而玄机的诗意空间 。 诚然 , 诗人需要明白超越心与物的恣肆 , 就是对生命的不敬 , 那种深度和解的斑斓语汇 , 必须克制 。 如《西山一日》等 , 于世俗世界的孤独、困惑、怅然、低迷乃至忧伤情绪 , 都被诗人换作舒缓、平静、纯粹的节奏和语调 , 达至一种富有节制的情感对话 。 因此 , 诗中世俗生活、红尘喧嚣 , 如果超然为对世界与生命本相的纯正趣味 , 便不会掉进抒情的“动脉”陷阱 , 而藏于其中的永远有广大的慈悲在场 , 这是由诗人的原生气质所决定的 。
画 师 (李瑾)
他挥毫 。 山川逶迤 , 藏在几棵垂柳的
斜对面 , 一个渔翁等待着将傍晚拿走
事实上 , 花鸟虫鱼都是
黑色的 , 画家难以将不可理解的世界
变成佛 。 我相信诸事诸物都在方寸间
窗外停泊的孤帆不可能
离开渡口 , 一如我 , 不会离开自己的
困境 。 他止了毛笔 , 端详 , 整幅画在
一杯茶中走动 , 里面蓄满静谧和滂沱
每个诗人都会有无意识的书写契合生命万象 , 或是浩渺时空 , 用王国维的话说 , 诗人对宇宙人生 , “须入乎其内 , 又须出乎其外 。 入乎其内 , 故能写之 。 出乎其外 , 故能观之” , 大多数情况下 , 诗人或“入内”或“出外” , 不外乎以诗歌合理的方式进入诗人心灵 , 从而邂逅最可触动情感的时间脉冲或事物经络 , 激发一个字句锤炼恰到好处、节奏紧凑的诗性启动键位 , 由此调配、演绎那些关涉语调、词素、意境的多方交火、和解、胜利会师或者含笑揖别 。 达至此种境地 , 显然是妙不可言的 。 细读《黄昏 , 闭上了眼》会轻易发现 , 诗人在太阳行将下山及黎明前的这段时间脉冲里 , 减掉了白日喧嚣下的情绪赘肉 , 还以生活和内心交互的本真大释放 。 收集了243首长短诗句的一册书 , 提及或浓黑落笔于黄昏、夜晚的诗歌有92首之多 , 如此高频出现 , 已不能仅仅看作是时间的位移、素描与空间技术性的对峙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