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称重测试、车车通信......这位地铁的“神经科医生”在忙啥?( 二 )
2019年 , 由他牵头的“信号系统智能运维体系”正式上线 。 作为国内首创 , 该系统破解了地铁关键系统健康状态量化评估难题 , 实现了智能化的主动维修策略 。
“这个系统就像是心电图 , 一旦线路上出现问题 , 系统便会提示 , 维护人员就能立即进行干预和处理 。 ”张郁介绍 , 按照传统的方式 , 20分钟定位 , 20分钟排除故障 。 相比之下 , “智能运维”即时通知故障点 , 在最短的时间内 , 以最少的人工和成本进行处理 。
投用后 , 上海地铁普通故障发生率和平均修复时间减少了3倍 , 平均维护周期从5天延长至15天 , 运维成本降低近20% 。
如何保证地铁超大规模网络的维护?为解答这个新课题 , 张郁投入到“上海轨道交通集控大楼网络化运营平台”的建设中 。 他和同事们利用有限时间 , 把十多条线路无限的数据接入 。 从技术方案开始 , 经历了实施、调试、割接、验收等多个环节 , 历经千场技术专题会 , 最终啃下了硬骨头 。
平台作为一个超级“数据中心” , 下连全路网车站信息 , 采用“云技术” , 真正实现了“一网统管” 。 “如今 , 不仅运营网络化 , 设备也实现了网络化 。 原先通信要经过三个层级 , 现在省却了中间一层 , 对设备的管控力度更强 , 指挥的效率也更高 。 ”
据悉 , 该平台还获得了2019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评选“云上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竞赛冠军殊荣 。
文章图片
“上海轨道交通集控大楼网络化运营平台”作为一个超级数据中心 , 下连全路网车站信息 , 采用“云技术” , 真正实现了“一网统管” 。 奔跑 , 永不停步今年 , 上海地铁承担着新线建设以及老线改造多项任务 。 作为从设计、建设 , 到运营全程参与的一份子 , 通号专业人员不可或缺 。
突如其来的疫情 , 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 。 “一开始物资很紧张 , 我们想尽办法筹集 , 保障必要的供应 。 ”为保证地铁正常运维 , 张郁拍板 , 将通号所有班组一分为二 , 避免接触 , 互为“备份” 。 “地铁各条线路系统不一样 , 一旦某条线路的班组出事 , 没有人可以救场 。 一分为二管理后 , 每个人承担的工作量加倍了 , 不过 , 大家都很理解 。 ”张郁说 。
凭借严密的防控 , 通号维保人员实现零感染 , 一季度设备保障为历史最佳 。 不论是新建线路还是改造工程 , 均按进度开展 。 其中 , 16号线更是刷新了新车调试97天即上线的最短记录 。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 , 张郁加快了地铁称重测试的探索 。 “原理是通过传感装置测算出列车人数以及满载率 , 将相关数据传送至上海地铁APP上 。 与原先根据进站客流测算的方式相比 , 称重方式提供的信息更为即时精准 。 ”
通号一直在迭代 , 一直在更新 。 如今 , 经历从有线到无线传输的发展阶段后 , 张郁正致力于车车通信测试 。 “这是通信的最高理念 。 简单来说 , 列车行进过程中 , 如果看到前面有一辆车 , 不需要通过中间方进行联通 , 而是直接实现与车通信 。 ”
“我们正经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时代 。 ”张郁对采访人员说 , “前方已没有模板可循 , 我们要做的 , 就是思考不停 , 奔跑不止 。 ”
栏目主编:刘锟
本文作者:束涵
【上观新闻称重测试、车车通信......这位地铁的“神经科医生”在忙啥?】文字编辑:刘锟
图片来源:上海地铁供图题图说明:以张郁为代表的上海地铁维护技术人员 , 正如手持手术刀的神经科医生 , 不分昼夜地在这张复杂的地铁神经网络上忙碌 , 保障着城市第一血管的运行 。
推荐阅读
- 搜狐新闻国外自媒体爆料iPhone 12新消息:高刷屏幕 更大电池
- 兰州新闻网美国疫情数据为何矛盾混乱
- 新闻联播美国副总统开始隔离?白宫对此“极为敏感”;又有一国确诊超20万
- 『中国』相约云上!省发改委牵头召开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福建分会场新闻通气会
- 上游新闻肖战回应:我不需要应援,网传老师粉丝让学生录视频
- 上观新闻一周要上七天课?被热搜后,校方回应不占用学生全部周末时间,返校复学
- 福州新闻网滨海快线(闽侯段)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气温有所起伏,阳光风雨任性如少年,本周先晴后雨
- 拿破仑科穆宁安「游戏时局图」《大菠萝2重制》还是来了?资深爆料记者再出新闻
- 央视新闻客户端死亡人数近8万人,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3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