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敏:荀慧生大师的“三化三感”

【:孙毓敏:荀慧生大师的“三化三感”】:孙毓敏:荀慧生大师的“三化三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荀慧生《打樱桃》
荀慧生老师常常提到一句名言:“永像第一次 , 保持三分生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 , 不管你这出戏演了几百几千场 , 永远要像第一次演出一样小心谨慎 , 充满了新鲜感、创作感和试验性 。“三分生”是指在舞台上切忌油滑和过份熟练 , 要把早已烂熟于心的台词及唱腔 , 以突发事件、毫无准备的方式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 , 把观众感染到忘记了自己是在剧场看戏 , 而真正达到身临其境 。过去 , 我曾在一些文章中或讲坛上 , 不少次谈到过荀派艺术的“三化三感” , 它们分别是“生活化、个性化和趣味化”;三感是“时代感、真实感和幽默感” 。也就是说荀派艺术生活化的表演是有时代感的 , 不落伍的 。他的个性化的表演是非常真实可信的 。而他的趣味化的舞台处理又充满了幽默感 , 是轻喜剧性的 。荀老师一生勤奋努力 , 一刻也不放松自己 , 是一位几百年也难以遇到的艺术天才 , 仅一份四十几年不停书写的“艺事日记” , 就可以具体体现出这位老人家有多么惊人的超常耐力和毅力啊!他是多么衷爱自己从事的伟大的艺术事业啊! 可惜荀慧生老师难逃“文革”之劫 , 于1968年死于非命 , 终结了他坎坷困苦的一生…… 。荀慧生老师出身贫苦 , 是河北东光县的一户农民之子 , 走入艺坛后 , 19岁之前唱的都是河北梆子 , 19岁之后才改唱京剧 , 他在没成“角儿”之前 , 一直受到保守派势力的指指戳戳 , 受了不少艺人相妒的非议之气 。然而压力也是动力 , 这些境遇使荀老师更加勤奋 , 更加刻苦努力 。他在近60年的京剧舞台生涯中 , 不断地进行实践和试验 , 一生竟演了105出新戏 。若试着总结他的试验 , 我认为可总结以下几点:
他试验了“舞台完整紧凑化” 。当年 , 京剧剧目多为折子戏(只演全剧中的其中一段) , 只能演给懂戏的、老看戏的戏迷们看 。因为戏迷们大致能了解全剧的情节 , 只看精华一折 , 欣赏局部技巧或某个耳熟的唱段就已过瘾了 。因此 , 当年看戏叫做“听戏” , 闭着眼欣赏 。荀慧生先生把梆子戏中“讲一个完整故事”的概念带到了京剧里来 , 迫使老戏迷们把眼睁开 , 使不懂戏的观众能好奇地走到剧场里来 。新老观众都能欣赏到完整的唱腔和表演 , 能紧凑地看到一个人的命运 , 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 从而达到观感上的满足和过瘾 。如:他曾首次把《女起解》和《三堂会审》加头“嫖院、定情、花园赠银”等 , 加尾“监会、团圆” , 成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将《铁弓缘》扩大加尾并发展情节 , 加女扮男装去寻夫打仗 , 又成了一个文武皆备可看性很强的包括反串才能在内的一个完整故事 。此后 , 两大坤角儿赵燕侠、关肃霜都以此戏打炮 , 成了自己的看家戏 。关肃霜更将此剧拍成了电影 , 而首创者却是荀慧生大师 。他又将梆子《三疑计》移植改编成《香罗带》;将古代名著《西厢记》创编为以“红娘热心助人”为主的荀派《红娘》;将《今古奇观》中的“棒打薄情郎”和“杜十娘”等故事一一编成可演性很强的荀派新剧 。将名著《红楼梦》中的有个性的弱者女性 , 如:尤二姐、尤三姐、晴雯、平儿等人物一一搬上舞台 , 演变成了荀派演法的《红楼二尤》、《晴雯》和《俏平儿》 。同时又创造了在一戏中一人连饰二角 , 展现演员多才多艺手法的新形式:如在《红楼二尤》中 , 他前饰尤三姐 , 她活泼、憨直、有个性 , 为情而自杀;后饰尤二姐 , 她软弱、无能无主见 , 被迫害至死 。又如:在《勘玉钏》中 , 他前饰被奸骗至死的俞素秋 , 后饰替兄赎罪的韩玉姐 。上述可看性很强的完整紧凑的大戏 , 经荀先生移植、整理、改编、新编竟达105出 , 可见荀慧生大师一生之勤奋、之聪慧过人 。当然 , 也离不开陈墨香先生长期住在他家鼎力合作的有力支持 , 以上就是他所试验的“舞台完整紧凑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