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王安石登山写首高水平七绝,34年后苏轼仿一首,900多年难分高下
唐宋是我国诗词发展的两座巅峰 , 唐代以诗见长 , 而宋代以词著称 , 故有了后世所称的“唐诗宋词” 。 而恰恰也因为宋代的词作发展至绝巅 , 总让后世容易忽略宋诗的高度 , 其实细细品读不难发现 , 倘若在诗的领域唐代可谓魁首 , 那么宋代必然是紧随其后的 。 只是唐诗多以抒情为主 , 而宋诗则多是说理 , 可谓各有千秋 。
本文插图
本期笔者要分享的两首诗 , 正是来自宋代的两首佳作 , 作者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 。 这两人在文学领域的造诣自不必多说 , 名列“唐宋八大家”便是对他们最好的认可 。 不过比起唐代“李杜”的惺惺相惜 , 王安石和苏轼两个人可谓是“老对头”了 , 王安石主持变法 , 而苏轼则反对 , 所以两人在朝堂是对手 。
不过他们的针锋相对仅限于朝堂上 , 对对方本身并没有什么成见 , 当年“乌台诗案”让苏轼差点性命不保 , 还是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才让苏轼被从轻发落 , 否则苏轼也没有机会达到后来的文学成就 。
本文插图
本期笔者分享的两首诗 , 一者是王安石登山所作的高水平七绝 , 另一首是34年后苏轼模仿的一首 , 虽然角度不尽相同 , 但其实所蕴含的哲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900多年难分高下 。 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两首经典诗作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本文插图
论名气 , 两首作品都入选了课本 , 但苏轼诗的名气是要大一些的 。 原因大概是因为苏轼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 苏轼在诗中用了远近高低、横看、侧看等多个对比的词语 , 让诗作本身更有韵律之美 , 这是为后世所推崇的 。
论诗的涵义 , 两首诗其实各有千秋 。 王安石的诗作体现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豪情 , 当时王安石30岁(虚岁) , 正是事业的上升期 , 所以才会有此豪言壮志 。 而苏轼诗体现的则是一种“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的思辨 , 47岁的苏轼将这种哲思写出了禅意 。
本文插图
论遣词本身 , 个人觉得王安石胜出 。 王安石的诗作中 , 对景物的描写是极有特色的 。 前两句写景时 , “千寻”和“见日升”等字眼都极有气势 , 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一句更是峻气 。 “不畏”二字是诗眼 , “浮云遮望眼”是一个巧妙的典故化用 。 西汉陆贾写的散文《新语》中 , 曾有言:“故邪臣之蔽贤 , 犹浮云之障日也” 。 王安石的这次化用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不露一丝痕迹 , 写出了自己的气势 。
这两首诗从以上几个角度来比较后 , 综合起来确实是难分高下的 。 虽然苏轼诗明显更有名气 , 但王安石的作品在前 , 而且论遣词水平也并不输给苏轼 。
本文插图
苏轼和王安石的很多诗作 , 只要大家细细品赏 , 会发现有不少作品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 这两位亦敌亦友的文坛名将 , 晚年都放下了过去的恩怨 , 彻底和解了 , 苏轼甚至专门去金陵城看过王安石 。 这两首诗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讨论 。 #苏轼#王安石#唐代收藏
本期笔者分享的两首诗 , 一者是王安石登山所作的高水平七绝 , 另一首是34年后苏轼模仿的一首 , 虽然角度不尽相同 , 但其实所蕴含的哲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900多年难分高下 。 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两首经典诗作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推荐阅读
- 莉娜聊历史|简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变法的好处在哪?
- 爬山父亲带女儿登山被困悬崖 5支救援队组团冒雨营救被困父女
- 酱知儿|苏轼与王安石的仇,在“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中消散
- 山岳|时隔45年珠峰成功登顶测高度,那么古人登山时会干什么呢
- 问董秘|请问今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携带GNSS卫星测量装备是...,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
- 读史之心|宋神宗、王安石为什么要积极推行变法?
- 今年珠峰登山季未现“大堵车” 登顶者年龄最小者仅16岁
- 解忧诗词|李贺模仿李白写首《将进酒》,开篇惊艳,结尾令人肝肠寸断
- 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真实高度是多少,登山队再一次精确测量,给出这样回答
- 舟舟说史|王安石变法: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