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王安石登山写首高水平七绝,34年后苏轼仿一首,900多年难分高下( 二 )


论名气 , 两首作品都入选了课本 , 但苏轼诗的名气是要大一些的 。 原因大概是因为苏轼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 苏轼在诗中用了远近高低、横看、侧看等多个对比的词语 , 让诗作本身更有韵律之美 , 这是为后世所推崇的 。
论诗的涵义 , 两首诗其实各有千秋 。 王安石的诗作体现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豪情 , 当时王安石30岁(虚岁) , 正是事业的上升期 , 所以才会有此豪言壮志 。 而苏轼诗体现的则是一种“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的思辨 , 47岁的苏轼将这种哲思写出了禅意 。
论遣词本身 , 个人觉得王安石胜出 。 王安石的诗作中 , 对景物的描写是极有特色的 。 前两句写景时 , “千寻”和“见日升”等字眼都极有气势 , 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一句更是峻气 。 “不畏”二字是诗眼 , “浮云遮望眼”是一个巧妙的典故化用 。 西汉陆贾写的散文《新语》中 , 曾有言:“故邪臣之蔽贤 , 犹浮云之障日也” 。 王安石的这次化用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不露一丝痕迹 , 写出了自己的气势 。
这两首诗从以上几个角度来比较后 , 综合起来确实是难分高下的 。 虽然苏轼诗明显更有名气 , 但王安石的作品在前 , 而且论遣词水平也并不输给苏轼 。
【王安石王安石登山写首高水平七绝,34年后苏轼仿一首,900多年难分高下】苏轼和王安石的很多诗作 , 只要大家细细品赏 , 会发现有不少作品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 这两位亦敌亦友的文坛名将 , 晚年都放下了过去的恩怨 , 彻底和解了 , 苏轼甚至专门去金陵城看过王安石 。 这两首诗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