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五”中芯国际的反攻:始于科创板,卡在光刻机?


“全球第五”中芯国际的反攻:始于科创板,卡在光刻机?
本文插图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采访人员卢晓 北京报道
国内最大、制程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0981.HK)在2019年年报里曾称 , “2020年是中芯国际进入新阶段的开始” 。 此时再回头看这句话 , 除了能联想到中芯国际今年将在14nm芯片产能上有突破外 , 还多了另外一层含义 。
5月5日晚间 , 在港上市的中芯国际宣布欲回科创板上市 , 拟新发行不超过16.86亿股人民币股份 。 仅以中芯国际5月7日16.94港元的收盘价粗略计算 , 其融资规模已达28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60亿元)左右 。
进击科创板将开启中芯国际新的资本故事 。 14nm芯片量产对中芯国际以及大陆半导体产业也是一个值得标注的重要节点 。 但全球晶圆代工产业正在上演地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竞争 。 除了花费1.2亿美元的EUV刻光机两年时间也未能漂洋过海来中国外 , 中芯国际在与台积电间此前纠缠数年的诉讼中落败也意味着 , 豪掷千金并不能解决芯片行业的所有问题 。 但对中芯国际来说 , 自主替代或许是眼前最重要的机会 。
重金砸向14nm
中芯国际今年最重要的任务 , 是确保14nm芯片的产能顺利上量 。
说它最重要 , 是因为规划的资本投入最多 。 2020年中芯国际将有合计25亿美元投入到其实际持股超过50%的上海300mm(即12英寸)晶圆厂(中芯南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和北京300mm晶圆厂(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的设备及设施 。 这笔投入占到中芯国际代工业务今年计划资本开支的8成 。
中芯国际官网显示其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共有4条12英寸晶圆线 。 在天津、深圳、上海 , 中芯国际还有3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 。 有资深芯片行业人士告诉《华夏时报》采访人员 , 8英寸晶圆般不做14纳米芯片 , 而是会做特色工艺 , 模拟器件 , 或者线宽更大的芯片等 , 整体成本更高的12英寸晶圆则会用来做数字逻辑芯片、处理芯片等 。
其中 , 中芯南方是中芯国际今年14nm芯片产能的主力军 。 除了独占2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外 , 中芯国际在5月5日还宣布 , 其发行人民币股份募资的40%都将投入到中芯南方运营的12英寸芯片SN1项目 。 据《华夏时报》采访人员了解 , SN1是中芯国际目前最先进的制程 , 也是国内第一条14nm FinFET技术生产线 , 规划月产能 3.5 万片 。 同样的产线 , 中芯国际还规划了SN2 。
财报显示 , 14nm芯片在2019年四季度只贡献了1%的营收 , 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在今年2月举行的去年四季度财报会议上曾表示 , 14nm芯片真正营收和产能放量会是在 2020年底 。 他还给出了14nm芯片产能扩张时间表:今年3月14nm芯片的月产能达到4000片 , 7 月计划达到9000片 , 12月则计划达到1.5万片 。
他当时还透露 , FinFET制程芯片的产能非常昂贵 , 平均每扩充1000片晶圆需要投资1亿-2亿美元 。 事实上 , 中芯国际今年31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规划也是历年最高 , 相当于其2019年的全年收入 , 同比增加52.48% 。 而2019年其资本开支的同比增幅仅有12% 。
追赶7nm的风险
14nm芯片量产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 , 但远不是终点 。 目前台积电和三星早已经实现7nm芯片量产 。 而台积电在今年4月还开始了5nm芯片的量产 。
对于14nm以下的工艺 , 梁孟松曾在2月上述会议中宣布中芯国际第二代FinFET制程N+1工艺去年第四季度进入NTO(New Tape-out)阶段 , 预计 2020 年第四季可以看到小量产出 。
外界认为中芯国际的N+1工艺可以看做7nm 。 梁孟松当时也称 , 在功率和稳定性方面 , N+1和7nm工艺非常相似 , 唯一区别在于 , N+1工艺的性能只提升了20% , 但市场基准性能提升是35% , “中芯国际的N+1工艺面向低功耗应用领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