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苏州,为什么这么爱吃面( 二 )

鱼米之乡的苏州,为什么这么爱吃面
吃面 , 终于成了在苏州生活的标配 。其实 , 当年的“苏州一碗面” , 影响已远不止在姑苏 。在民国十七年(1928)出版的《杭俗遗风》中记录了不少在清道光、同治年间杭州旧俗 。 而在“苏州馆”的条目下就清楚写道:“苏州馆店所卖之面 , 细而且软 。 有火鸡、三鲜、焖肉、羊肉臊子、卤子等 , 每碗廿一、廿八、三四十文不等 , 惟炒面每大盘八十四文 , 亦卖各小吃并酒、点心、春饼等 , 均全此为荤面店 。 尤有素面店 , 专卖清汤素面与菜花拗面 , 六八文起价 , 如上斤则用铜锅 , 名‘铜锅大面’ , 再三四月间 , 添卖五香鳝鱼 , 小菜面汤亦各二文 。 ”这至少能说明 , 也就是说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 , 苏州的一碗面早已在江南打开市场了 。当然苏州面的最重要的推广大使 , 大概是乾隆皇帝 , 在苏州的书场里听评弹 , 你大概时常听到他 , 吃完一碗面 , 心满意足打个饱嗝 。 据说大名鼎鼎的“奥灶面” , 是他和一个有点耳背的昆山好婆误打误撞的结果 , “鏖糟”二字本是苏州土语 , 意思是“龌龊的很 , 脏兮兮不干净” 。 但乾隆爷偏偏把它理解为“奥灶——奥妙在灶头” , 一下子名扬海内 。鱼米之乡的苏州,为什么这么爱吃面
而文章一开头的枫镇大面 , 在评弹里又是吃货乾隆的功劳 , 他微服来到枫桥镇 , 又累又饿 , 敲开一家小面馆的门 。 谁知这店主是烂赌鬼 , 无心经营 , 店里没啥吃的 。 于是 , 他随手抓来食材和调料 , 乱烧一顿:没有骨汤就用剩下的鳝鱼骨熬汤 , 没有酒去腥 , 临时抓起酒酿 , 没有面浇头 , 拎起一块还没上卤的白肉 , 凑出一碗汤面来 。 结果 , 天子不出意外的大大点赞 , 于是这碗在枫桥镇的面日后名声大震 , 还好没叫“赌鬼面” 。不过 , 乾隆爷在苏州各类奇闻异事颇多 , 多半故事类型都是苏州寻常之物 , 皇帝偶然碰到后惊为天物 , 大加赞赏 。 究竟是皇帝老儿见识太浅 , 还是天子品位独特 , 站位高才能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美?苏州百姓大概都认为是前者:皇帝老儿其实也蛮可怜的 , 深宫禁地中实在是吃不着什么好东西 。当然这种自信 , 源自于明清两代 , 苏州各行各业的手工业产品都是领风气之先 , 所谓苏作更是精致优雅的代名词 。 而苏州面 , 也如明清的谚语“苏州样 , 广州匠” , 要的就是精细 。 周星驰《食神》里那句“一碗杂烩饭也要用心做” , 放在一碗苏州面里 , 实在是最普通的要求 。 所以 , 一碗苏式汤面 , 见证的不止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 , 更是苏州人生活和性格的缩影:精致内敛 , 不张扬 , 看似简单平常 , 却底蕴深厚 。鱼米之乡的苏州,为什么这么爱吃面
吃这样一碗面 , 何尝不能吃出多少人生真谛!参考资料:老凡《苏州人吃面.面话》、苏州烟雨《汤汤水水一碗面》、肖禹《明清时期苏州多外地货》、陈学文《明清时期的苏州商业》、范金民《朝鲜人眼中的运河风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