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尝试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诸葛亮 , 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他的忠君爱国思想 , 一直在历史的夜空中熠熠闪亮 , 也历来为人所称道!那么我们也不由得产生质疑 , 忠君爱国是应该的 , 可是非要把自己累死不可吗?如果都要这样忠君爱国 , 那也活的太沉重太压抑太悲苦了!
看历史 , 看《三国演义》 , 可以发现 , 诸葛亮自从跟随刘备离开茅庐后 , 就走上了尽心竭力辅佐刘备的道路 , 没有一天无忧无虑过 。 辅佐刘备却也阻止不了刘备往死路上奔 。 刘备死后 , 又殚精竭虑地辅佐刘禅 , 明知刘禅也不是那种胸怀大志能一统天下的雄主 , 还是呕心沥血地辅佐他 , 直到耗尽自己最后的心血!
我要尝试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文章图片
【我要尝试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我们不禁要问 , 他这样做值得吗?他为什么身处相位 , 不愿享享清福 , 整天把心思都花在北伐北伐上 , 非把自己累死不可呢?
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 与他受的教育有关 , 也与当时的时势环境有关 。
首先 ,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性格
诸葛亮虽出身士家大族 , 但很小就失去了双亲 , 约六岁失去母亲 , 八岁时又失去了父亲 , 真是祸不单行!家族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灌输 , 使他的内心身处就坚定地树立起做人臣子要尽忠职守、恪守忠诚的精神品格 , 也因此形成了他谨慎小心 , 严以律己的为人准则 。
这个我们从他后来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也可以看到 。 “夫君子之行 ,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夫学须静也 , 才须学也 ,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 ”
我要尝试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文章图片
其次 , 当时的国内国外形势决定了 , 诸葛亮必须北伐
我要尝试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文章图片
1、政治上的需要
声势还是要有的 , 无论是对国内的益州派、东州派、荆州派 , 还是国外的曹魏和孙吴 。
蜀汉蜀汉 , 向来是以大汉正统自居 , 若长此以往地避居蜀地 , 让那本就不服气的益州派和喜欢苟且的东州派怎么看 , 他们会笑话诸葛亮胸无大志的 , 甚至荆州派人士也会鄙视他的 。
而曹魏也认为蜀汉不会有什么想法了:你是什么大汉 , 也不过是想做个偏安一隅的土皇帝罢了 , 曹魏反而会有想尽快拿下蜀汉的想法;东吴看到蜀汉没有大作为 , 反而想侵蚀它来扩大自己的地盘 , 以和曹魏争高下 。
所以 , 国内和国外的形势都逼迫诸葛亮必须北伐!
我要尝试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文章图片
2、蜀国和荆州派自身生存发现的需要
蜀汉内部派系斗争从未中断过 ,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平和的 。
益州派本来就受荆州派和东州派的排挤打压 , 这些人没有一天不盼着荆州派倒台 , 他们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 , 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与土地 , 在蜀汉的基层统治当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 他们是最不想北伐的 , 而东州派习惯于刘璋麾下的苟且 。 再说了 , 北伐或成或败 , 益州派都得不到什么好处 , 所以 , 北伐不北伐 , 对益州派和东州派来说都无所谓 , 他们也懒得为此操心劳力 。
我要尝试一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
文章图片
执掌大权的 , 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经失去根基的荆州派 , 还有刘备建国初期跟着刘备来到蜀地的元老们 , 比如诸葛亮蒋琬等人 , 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 , 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养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绵延 , 一旦偏安一隅 , 他们的力量会日趋弱小直至慢慢消亡 。 他们是最迫切的进取派 , 只有打下新的地盘 , 才会有新的发展壮大的土壤 。
那么 , 作为蜀国的主政者 , 又是荆州派的掌权者诸葛亮 , 身处内忧外患的火山之巅 , 他不得不北伐!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北伐 , 明知胜利的可能性很小 , 也只有逼着自己硬上 , 悲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