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39个年头,香港电影金像奖就只剩情怀了?

今天下午3点 , 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通过网络直播揭晓了19个奖项的最终归属 。 这是自1982年创立以来 , 金像奖第一次取消实体颁奖典礼 。 直播全程大约持续了20分钟 , 由金像奖主席尔冬升公布获奖名单 。走过39个年头,香港电影金像奖就只剩情怀了?
抛开受疫情影响的原因 , 本届网络直播的金像奖还是稍显难堪 。 无论获奖还是提名的影片 , 除了合拍片如《少年的你》、《叶问4》以外 , 纯粹香港制造的《圣荷西谋杀案》、《麦路人》、《叔·叔》等电影 , 虽然有郑秀文、郭富城这样天王天后级别的演员出演 , 但对内地观众来说 , 不仅没看过 , 恐怕连听都是第一次听 。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金像奖走到如今 , 无论形式还是关注度 , 早已大不如前 。 作为华语电影三大奖项之一的金像奖 , 似乎已成了影迷口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 它也像贴满香港街头的“旺铺招租”广告 , 辉煌只属于过去 。浮沉39载 , 今日的金像奖似乎也是今日香港电影的缩影 。 在固步自封的香港电影人面前 , 港产片早已失去了本来的况味 , 变得大而无当 。回想2011年 ,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曾出现过令人动容的一幕:主持人毛舜筠、郑丹瑞、谷德昭请台下为香港电影奋斗了30年的同行举手 , 镜头扫过去 , 密密麻麻的手臂 , 包括台上三位主持 。人生能有几个30年?动容之后却又无法不令人唏嘘 。 看一看台下那些熟悉的脸庞 , 仍在为香港电影奋斗的 , 竟然还是30年前那批最早打江山的人物 。如今除了回忆和情怀 , 金像奖留下的 , 究竟还有什么?香港电影的后继之人又在哪里?1电影前面加上香港两个字 , 大概是属于80、90后一代遥远的记忆 。 影像作品和地域结合 , 总能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观感体验——摇晃的镜头里满眼王家卫泛红底色的明暗、杜琪峰广角镜下关于人性的探讨、成龙动作片里的拳拳到肉……这些体验如此强烈 , 源自于这座城市与这些影像千丝万缕的勾连 。走过39个年头,香港电影金像奖就只剩情怀了?
《重庆森林》剧照可以说 , “香港电影”就是香港的金字招牌 。 那些潜藏在影像里的碎片 , 曾经让我们捧腹 , 也让我们感伤 , 抑或让我们失望 。 对我们而言 , 香港电影是了解这座城市表里的一个入口;而对这座城市而言 , 电影作为它最好的注解 , 已成为它所经历过的每一个时代的见证 。在内地物质相对匮乏的80、90年代有一种时代产物 , 街边挂着厚重帘布的录像厅 。 录像厅晚场7点开场 , 连播三部港产片 。 第一场先播周星驰一类的搞笑片 , 第二场警匪枪战片 , 11点一过 , 小孩子被家长赶回家睡觉 , 录像厅人少了一大半 , 这时候三级片登场 , 犹如万花筒一般 , 人们从香艳、惊悚的镜头里窥得各类奇淫技巧 , 却也在稍显低俗的情节中咂摸到人性的复杂 。以录像厅为载体 , 港产片为内地观众勾勒出一个香港的轮廓 , 它有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外表 , 内核却是传统文化里情、义、侠、爱那一套 , 它就像一个江湖 , 遵守千百年来已成型的秩序 。 无论古装片还是时装片 , 武侠片还是警匪片 , 也无论导演如何运用镜头讲故事、叙事风格如何不同 , 这种内核始终贯穿港产片其中 。 当然 , 在那时人们更多的期待 , 无疑还是午夜场的三级片 。说到三级片 , 有一段历史不得不提 。 1994年 , 因充斥大量血腥镜头而被评定为三级片的《人肉叉烧包》一举拿下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 这是金像奖首次将重大奖项颁给一部三级片 。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金像奖创立初衷: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 , 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 , 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 。走过39个年头,香港电影金像奖就只剩情怀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