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师生平等”在当年的毕业照里体现得很明显

民国时“师生平等”在当年的毕业照里体现得很明显
厦门市大同中学(见上图) , 原中科院院士、院长卢嘉锡初三时的母校(卢氏在1927年9月到1928年9月就读于该校) , 同时也是经济学家童大林的母校;1925年刚建成时是民办中学 , 1932年变成“民办公助”的学校 , 从此得到民国政府每年3600元银元的拨款补助 。 1953年变成公办学校 , 并改名为“厦门市第四中学” , 1985年改回原名 。 民国时“师生平等”在当年的毕业照里体现得很明显
1932年大同中学第七组毕业生合影;图片及其文字解说来自于《厦门文史丛书:厦门老校名校》一书中的《厦门大同中学》一文 。 我们可以在照片中看到 , 老师们都站在第三排 , 即最后一排;前面两排中只有一名女老师站在第一排的边上;而且第一排正中、最中间的位置站的是一名贫困生 , 上衣明显已经太短、不适合他的身材了!(照片中其他的学生都没象这位这样 , 穷得仍穿明显已不合身材的衣服 。 少年时期身材长得太快 , 但其他学生都及时地买了或做了新衣服穿) 这体现了当年学生们彼此之间也是“人人平等”的 。 民国时“师生平等”在当年的毕业照里体现得很明显
1949年 , 大同中学歌咏团合影 。 照片顶部的第二行写明了时间是“(民国)卅八年六月二日”(“卅”是“三十”的意思) 。 该图同样来自于那篇《厦门大同中学》 。 从图中可以看到 , 一男、一女两名老师都站在最边上的位置 , 中间站的全部是学生 。那本书是厦门市政协编纂的 , 2013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纸质版 , 电子版则现在 在厦门市政协的官方网站上可以进行在线阅读 , 具体的网页的地址是:http://www.zxxm.gov.cn/wszl/(在该网页上找到显示为“厦门文史丛书《厦门老校名校》”这么一行字的链接 , 点击它 , 就能打开该书的电子版进行在线阅读) 。 这里我也直接把《厦门大同中学》原文的一些关键内容贴在下面:1924年7月 , 本市的爱国华侨和社会贤达黄廷元、杨景文、曹允泽、彭丙卯、许鸿图等发起创办厦门市大同中学 。 有识之士创校办学的苦心孤诣之处不仅在于筹资与招生 , 还在于校名的选定和确定 。 几经商议 , 终于确定将“大同”作为校名 。 源出于《礼记·大同篇》的校名“大同” , 蕴含孙中山所倡导的“世界大同”之理想 , 因为深入当时全民之心 , 而且已为有识之士作为行动指南与奋斗方向 。 校名确立 , 学校办起 , 在当时厦门便初现其影响力 。 学校办校之初 , 还相继确立以“发扬踔厉 , 振我民族”为办学宗旨 , 以“诚信勤朴”为校训(后改为“励勤毅诚”) 。 这对一所将面向社会公众的教育机构来说 , 已经宣示了对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承诺和对受教育者的约定与约束 。几位创办者在厦门、在闽南以及海外 , 都属不凡之人 , 而且 , 这一群不凡之人以关注乡梓、热心教育的心迹、心力和情怀 , 终于携手扬起了厦门教育史上的一面非凡的风帆 。黄廷元(1860—1936) , 原名熙恢 , 字复初 , 同安县马巷镇西炉村人 。 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 , 厦门光复后 , 他先后被举任为厦门统制府民团部长、省交通司路政科长、省府高等顾问、福建省议会议员、厦门总商会会董等职 。 在当时他曾创办报业 , 厦门最早的《厦门日报》、《鹭江日报》皆他创办 , 堪谓厦门报业之元老 。 他还投资自来水公司、电灯公司、福建药房、江东制冰公司等大中型企业 , 为民众生活提供了方便 。杨景文(1878—1961) , 字子晖 , 南安县小嵋村人 , 前清秀才 , 是位教育专家 , 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就与黄廷元、洪晓春等人发起成立厦门大同两等小学堂 , 被聘为校长 。 宣统三年(1911年) , 在林则徐之孙林炳章的督促下成立厦门去毒社 , 杨景文任社长 。 在他的教育经历上 , 他还任过厦门大同小学和宝善小学校长 。 抗战期间 , 赴港经商 , 任香港陶化大同酱油公司董事长达十年之久 。 在大同中学创办过程中 , 有一位创办人的事迹令人难以忘怀 , 他就是曹允泽先生 。 曹允泽(1869—1942) , 福建海澄(今龙海县)豆巷人 。 少年至越南西贡谋生 。 1918年后 , 创立丰源成有限公司 。 为人慷慨好善 , 对社会公益事业 , 乐于捐助 , 深得国内外人士的钦敬 。 曾任越南华侨总商会会长 , 连任越南华侨福建帮长 。 在越南倡办学校、义祠、会馆、医院七所 。 在家乡独资创办树人学校 , 捐献厦门大同中学礼堂 , 捐赈华北水灾得到三等“嘉禾章”的奖励 。 (楼主附注:嘉禾勋章于1912年由北洋政府设立 , 共分九等、十级;国民党政府则设立了“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等) 1941年 , 日本南侵越南 , 妄想利用曾允泽的声望 , 作联络华侨的工作 。 曹却隐姓埋名 , 避居偏僻村落 , 终其一生 。……(中略)到了1932年 , 大同中学被确立为民办公助的私立学校 , 每年得到教育补助费3600元银元 。 这使捉襟见肘的办学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后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