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将打开另一个千亿级物联网市场,突然“呼吸”的虎门大桥( 二 )


显然 , 监测的过程仅靠人力是不可能的——费时费力费成本不说 , 还无法做到监测的实时性 , 像上文中提及的“南方澳大桥21年未做独立检测”的现象绝非个例 。 因此 , 物联网技术在远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 , 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
在小编看来 ,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桥梁监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01、应对货车超载
在高架桥两端加装路面压力传感器 , 通过物联网进行车辆载重和类型识别 , 和摄像头联接获取违规车辆的车牌信息 , 在进行分级实时告警的同时 , 还可以统计路面总体载荷 。
案例:
目前 , 交通设施智能管理平台已在上海投入试运营 。 今后超载货运车一旦违规驶上高架桥梁 , 桥上埋设的线圈会自动感知微小受力变化 , 同步向智能管理平台报警 。 据相关工程技术专家介绍 , 以前高架桥梁对重车的监控大都是人工观察 , 今后可以通过在道路内植入带有信号发射功能的传感器 , 实时监测每一座设施的荷载和运作状况 。
一旦有超过该桥梁负荷的卡车出现 , 传感器能及时感应并向监控平台自动报警 , 工作人员上报信息 , 由执法者对违规卡车进行及时处理 。 目前 , 这项技术已经在松江辰塔大桥试运作 。
02、对桥梁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测
在大桥中植入若干个不同种类的传感设备 , 另设立汇集节点/网关和实时监测平台 , 利用低功耗广域网等技术无线传输监测数据并发送数据至汇集节点 , 再将数据传入平台层进行储存、处理与分析 , 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 比如当桥梁极限承载力损失严重时 , 考虑将其拆除 。
案例:
在武汉市 ,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为42座桥梁安装15种、共1929个传感器 , 硬件设备更是达到了25类、共3053套 。 技术人员将通过这些传感器和硬件设备对桥梁的结构安全(即应变、裂缝、位移、挠度、倾角、温湿度)、车辆荷载(即车型、车速、车重、轴重、车长)、独柱墩匝道倾覆及滑移(即应变、位移、倾角)、沉降及桥面线形(即挠度、GPS)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测 。
桥梁的结构状况、基础沉降、车辆监测抓拍等各种监测数据将实时地通过互联网存储至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中 , 从而实现“一桥一档”电子化户籍式管理 。
其次 , 技术人员还会到现场对桥梁外观进行检查 , 并将检查结果通过手机APP上传 。 各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任何一台电脑的浏览器或手机APP进行登录访问 , 实时掌握这42座桥梁的健康状况 , 有助于技术人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及时修复病害桥梁、确保桥梁运营安全 。
另外 , “智慧桥梁”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维修建议 , 并通过查阅系统中的监控视频、检测数据 , 为事后追溯、索赔提供依据 。
物联网在结构监测中的应用当然 , 不只是桥梁 , 随着中国大规模基础建设浪潮的渐渐消退 , 隧道、楼宇、轨道等各种结构物都开始进入长期的运营使用阶段 。 但是 , 在各种自然界的不确定外力加载下 , 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 致使各种结构物超载疲劳运营现象普遍出现 。
然而 , 前期的设计、施工并不能确定结构物是否正常运营 , 必将需要一种更实时、快捷的方式对运营状态进行全面的精细化监测 , 尤其是对已经服役多年的老旧结构物 。
结构监测前景大有可为中国结构监测的市场刚刚起步 , 结合着物联网 , 智慧城市的发展 , 未来五年内会滋生出数十亿的市场份额 , 同时随着现有建筑物的逐步老化 , 市场还会越来越大 。 鉴于传感器的生命周期一般为8年左右 , 所以也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市场 。 如果新建筑物在施工阶段就采用物联网结构监测方案 , 那么整个市场无疑会扩大很多 。
物联传媒将打开另一个千亿级物联网市场,突然“呼吸”的虎门大桥
文章图片
例如 , 一座普通200米左右桥梁监测费用10万左右 , 每公里隧道监测费用5万左右 , 每公里地铁监测费用5万左右 , 一座体育场馆监测费用100万左右 , 高层建筑监测费用30万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