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枭雄」黄光裕:35岁成首富,狱中仍搅江湖( 二 )


黄家此前也风光过 , 祖上曾是泰国著名侨商善长 , 但由于土改、文革等事件冲击 , 一切化为泡影 , 以至于黄光裕的父亲黄昌义靠入赘曾家的方式才讨到老婆(泰国著名侨商善长也是曾家的祖上) , 黄光裕很长时间内随的也是母性 , 22岁时才从曾俊烈改回黄俊烈 , 至于最广为人知的“黄光裕”则是高人给算的“江湖名号” , 从未出现在他的身份证上 。
比较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点是 , 黄光裕的母亲曾婵贞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 黄光裕及其他三位兄妹也是受了洗的 。 全家发达后 , 黄母2004年曾出资400万元在老家修了一座天柱教堂 , 同时赞助村里修了通往县城的“国美大道” , 那一年也正是黄光裕首次成为首富 。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 重新装修祖宅也都是常规操作 , 即使装修之后黄家人每年只清明、春节祭祖回去看一看 。 不过平时没人住也是不用担心屋子不整洁的 , 上赶着帮忙打扫的人多不胜数 。
这与作为外来户很受排挤的黄光裕少年光景 , 形成鲜明对比 。
黄光裕小时候家中只有两亩地可种 , 另加父亲做点卖豆浆的小生意 , 境况可谓捉襟见肘 , 贫穷的外来户难免受同乡欺负 , 这在全国都一样 , 也间接构成了黄光裕要强的性格与总想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
时代也给了黄光裕以强势性格改变命运的机会 。
03
由于“捡破烂”天然带有人们对于贫穷的联想 , 很多人也将此作为黄光裕奋斗逆袭的最佳注脚 。 可事实上 , “捡破烂”恰恰是黄光裕接触电器售卖、改变命运的开始 。
那些所谓的破烂 , 其实是走私电器 , 只不过是很旧、很烂的走私电器 。 80年代 , 由港台向大陆走私电器猖獗 , 黄光裕老家也有很多人从事其中 , 难免会有些淘汰下来的残次品 , 随处堆在村中各处 , 黄光裕与哥哥便对这些“破烂”动了脑筋 , 重新组装、售卖 , 且从未砸在手中 , 每次均能找到下家 。
盯上“捡破烂”生意的人多了 , 也会发生争执 , 每次还未成年的黄光裕都敢抄起板砖打退来抢“破烂”的人 , 那时便是远近闻名的狠人 。
1986年 , 17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一批组装电器 , 到内蒙古发展业务 。 消化完库存后 , 黄氏兄弟将目光投向了拥有更广阔市场的北京 。
说来也巧 , “国美”这个名字并非黄氏兄弟想出 , 而是1987年兄弟俩在北京珠市口盘下那家商铺本来的名字 , 公司主体叫“新恒基” 。 盘下国美后 , 先做服装生意 , 后改为进口电器销售 。
那时国内家电市场正处草创阶段 , 市场需求量极大 , 但产品主要为国企生产 , 质量上拼不过外国品牌 , 而国家为保护国内企业 , 又较为限制电器进口 , 结果更抬高了国内市场对外国电器的需求 , 很多人均凭此发了第一笔财 。
如黄光裕之前、同样遭受牢狱之灾的“首富”牟其中(现已出狱) , 最初带着几千块钱来北京寻找机会 , 发现国家规定 , 具有冷冻功能的产品360升以下为电冰箱 , 限制进口 , 但360升以上被定义为“冷冻机械”却鼓励进口 , 一番操作下 , 牟其中在韩国定了大批361升容量的冰箱 , 当做冷冻机械进口 , 赚到了第一桶金 。
黄氏兄弟的策略与此不同 , 始终坚持“薄利多销” , 且最初并没有将宝全押在“国美”一个品牌之上 , 而是多个品牌并举 , 开设“国豪”、“亚华”、“恒基”等多个门店 , 其中黄光裕主管的国美电器门店效益最高 , 又很会利用报纸中缝打广告 , 1992年将全部门店合并为国美电器 , 开启连锁模式 。
人事上也做了相应调整 , 哥哥黄俊钦逐渐淡出转做房地产 , 24岁的黄光裕成为国美电器的一号领导人 。
期间 , 黄光裕还到人民大学第一分校进行了学习 , 并于1993年结识小自己3岁的中国银行放款专员杜鹃 , 1996年两人完婚 。
你还在做实习生的年纪 , 人家已完成积累 。
04
全面掌管国美的初期 , 黄光裕还是在积累 , 彼时相比于传统百货商场售卖电器的主流模式 , 像国美那样的电器专卖店还属于新物种 , 黄光裕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与吸引人才 , 在北京发展为十几家连锁规模后 , 1999年才开始全国性的扩张 , 首站选在紧邻的天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