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枭雄」黄光裕:35岁成首富,狱中仍搅江湖( 三 )


“鲶鱼效应”虽然好听 , 但真当一条鲶鱼出现打破原有格局时 , 是没有人喜欢的 , 进入天津市场后 , 国美很快处于同当年郭德纲在天津类似的处境——同行排挤倾轧 。
1999年7月10日 , 天津国美成立当天 , 天津劝业场、百货大楼等10大商场的经理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 , 并向天津市商委指控国美有违规之嫌 。 随后 , 10大商场一面组成价格联盟 , 以低价迎战国美 , 一面劝动天津市有关部门发布“不得以低于进货成本价格销售家电产品”通知 , 进入国美调查 , 但并未查出国美存在违规行为 。
最后国美通过法院解除了围攻事态 , 并很快做到了市场第一的位置 。
天津市场稳固后 , 2001年国美进入沈阳市场的过程 , 同样遭遇繁多抵制 , 当地四大国有商场中兴商业大厦、沈阳商业城、沈阳联营公司、沈阳铁西百货大楼自然不会坐视肥肉被他人叼走 , 尤其在它们以“固定价格”赚取垄断利润的背景下 。
这一过程 , 最终演化为沸沸扬扬的“国美沈阳事件” , 双方爆发过多次肢体冲突 , 黄光裕为挽回舆论劣势还曾向沈阳“空运记者” , 最终在沈阳市场站稳脚跟 。
类似的斗争过程 , 在国美的全国性扩张之路上不胜枚举 , 但均未阻挡住国美 , 至2003年国美全国门店数量破百 , 还在香港开了分店 。
国美的销售文化也很有黄光裕个人气质的印记 , 要立“军令状” , 向“尊敬的黄总裁”献礼 。
国美进行全国性扩张时 , 竞争对手们也快速成长起来 , 1990年张近东在南京成立苏宁电器 , 2002年开启全国性扩张之路 , 是规模仅次于国美的第二大家电连锁销售企业;1996年陈晓在上海创立永乐电器 , 并在2003年开启家电连锁业并购先河 , 跃居市场第三位 。

05
市场三足鼎立 , 竞争也很快从门店数量扩张 , 升级到了资本层面 。
黄光裕对此也有清晰的认知 , 早在1997年率领国美开启全国扩张前 , 其便成立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 , 用于包含兼并、收购、推动国美上市在内的一系列资本运作 。
黄光裕的浮与沉 , 均与这家投资公司有关 。
首先 , 黄光裕将国美电器注入鹏润投资;随后 , 2003年黄光裕意图通过收购宁城老窖完成港股借壳上市未果后 , 出资5800万港元取得原为“京华自动化”的港股控制权并改名为“中国鹏润”;同期鹏润投资旗下设立鹏润地产 。
只是没想到一番运作浪费了不少时间 , 2004年苏宁率先成为“家电连锁销售企业第一股” , 同年黄光裕加快速度 , 以中国鹏润出资88亿人民币获得国美电器65%股权的方式完成借壳上市 , 3个月后中国鹏润更名为国美电器 。
细究起来 ,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 被中国鹏润收购的国美电器 , 是黄光裕2003年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的公司 , 将原有资产注入其中 , 同时注册的还有一家名为“海洋城”的公司 , 经转让持有65%的国美电器股权 , 让国美电器成为中外合资零售企业 , 扫清交易障碍 。
国美电器借壳上市 , 自然也经历了中国鹏润从海洋城手中购入国美电器65%股权的过程 , 以当时国美2.4亿的净资产卖出88亿的天价 , 翻了40倍 。
也就是说 , 黄光裕在规则框架下 , 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 , 让自身财富增值了40倍 , 赢得资本运作高手的称号 。
更重要的是 , 这88亿并非现金 , 而是代价股份与可换股票据支付 , 均不受任何禁售期限制 , 可随时套现 。 黄光裕也是这么做的 , 借壳上市不到一年时间 , 便套现了超过25亿港元 。
上市带来的财富增长效应很明显 , 2004、2005黄光裕蝉联大陆首富 , 而那时黄光裕仅35岁 , 可能是很多人刚凑够首付的年纪 。
有钱后 , 做事显然会更加硬气 , 国美进入一面继续扩张开店、并购区域家电销售企业 , 一面与供应商频繁发生冲突的阶段 。
2004年3月成都国美未经格力允许 , 大幅降价销售其几款空调产品 , 这种冲击原有定价体系的行为引起时任格力总经理董明珠的强烈不满 , 但国美也并未手软 , 以总部名义下达“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 , 格力则宣布全部产品撤出成都国美6大卖场 , 成为沸沸扬扬的“格美之争” , 2005年双方和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