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抗战胜利前后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之研究

本文主旨 , 系以中日军事对垒和政治纠葛为经 , 国共角力为纬 , 探讨战争结束前后中国战场之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 。 就历史发展而论 , 国共双方在对日战争中均有所得 , 中共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 , 国民政府先赢后输 , 最先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成了最大的输家 。
前 论
1944年12月20日 , 沿湘桂铁路东西对进之侵华日军在广西绥渌会师 , 打通了从中国东北逶迤向南一直延伸至中越边境的大陆交通线 。 一个多月之后 , 1945年1月27日 , 同样是东西对进之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云南西部芒友会师 , 打通了连接盟国治下的印度与中国抗战后方的重要战略通道―中印公路 。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这两个紧接着发生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 , 颇为形象地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结束前夕的中国战场形势:日军完成“一号作战”计划 , 打通了中国大陆交通线 , 但其攻中有守 , 主要作战意图为破坏美国空军在华基地 , 消除美军空中威胁 , 以及接应南洋日军之补给 , 并为未来之撤退预留地步 , 在大势进攻中表现出防御性的一面;中国军队虽在东线豫湘桂战役中连续遭遇重大失利 , 但其守中有攻 , 在西线滇缅战场主动发起攻势作战 , 贯通了连接抗战大后方的国际联络运输线 , 为稳固后方创造了坚实基础 , 并在实战中检验及提高了美式装备新军的战斗力 , 为未来的对日反攻准备了可用之军事力量 , 在大势退守中表现出进攻性的一面 。 以此为表征 , 中国战场局势的发展进入了战争的最后阶段 , 日军逐渐由攻转守 , 开始收缩其防线;中国军队逐渐由守转攻 , 开始其反攻部署 。 同时 , 中日双方的军事较量与日本在大局不利时“和平”解决中国问题之企图以及中国内部国共双方着眼于战后之角力相交织 , 展现出国共日三方互动之较为错综复杂的图景 。 本文主旨 , 系以中日军事对垒和政治纠葛为经 , 国共角力为纬 , 探讨战争结束前后中国战场之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 , 以期推动相关研究之开拓 , 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
#日军#抗战胜利前后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之研究
文章图片

庆祝抗战胜利
一、战争结束前夕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
“一号作战”及其所获之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结果 , 诚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之所得 , 但是并未完全达成其预期目的 , 即未能完全摧毁美军在中国大陆之空军基地 。 究军事意义而言 , 随着美军在太平洋跳岛攻势的进展 , 已完全掌握了太平洋制空权和制海权 , 美空军轰炸日本的主要基地已是太平洋岛屿和航空母舰编队 , 其在“中国东南的空军基地并不是有效攻击日本的唯一的主要空军基地” , 而且也“不是中国对盟国的战争努力所作出的最主要贡献” 。 但日军仍斤斤于美军在华基地之威胁 , 企图完全摧毁美空军基地 , 军事上所得实际有限 , 相反却大大拉长了日军战线 , 增加其补给困难 , 并徒然耗费了对日军已经十分宝贵的各种资源 , 诚非军事战略上明智之举 。 同时 , 由于整个战局明显地向不利于日本的方面发展 , 即使有“一号作战”之所得 , 也不能从根本上缓和日军面对的总体不利局面 。 1945年1月29日 , 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主官会议 , 坦承“今战局频告危急 , 日本国运之兴废迫于眉睫” , 要求全军“竭尽全智全能 , 善谋善战 , 以期打开危机 , 挽回国运 。 ”目标是:在北方确保大东亚复廓之宝库;在东方建立沿海岸要域之铁阵;在西方排除万难 , 向中国西南腹地挺进突入 , 以覆灭其根据地 。 争取民心 , 以备在大陆上与美军决战 , 获致最后胜利 。 出于此种危机感 , 日军于“一号作战”计划结束后 , 仍在部署局部攻势作战 。 1945年1月28日 , 日军占领粤北重镇曲江(韶关) , 打通了粤汉路南段;其后又于2月6日占领赣南重镇赣州 , 破坏了遂川美国空军基地 。 但据日方的评估 , 上年美军丧失桂(林)柳(州)基地后 , “其他美空军的活动并未减少”;此次丧失遂(川)赣(州)基地后 , 日本“又逐渐受到来自海上航空攻击的威胁” 。 可见日军的攻击并未导致其预期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