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为啥茶产业却反不如英国( 二 )
除了茶叶之外
中国瓷器的霸权地位也在近代被动摇
而丝绸的地位更早就被其他国家模仿
在唐宋时代之后更是被日本动摇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前几个月一篇叫《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的文章,在中国茶叶圈引发了轰动。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前中国的茶产业不及英国,甚至印度,肯尼亚,也是事实。在茶产业上,中国处于一个“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外销量第三,利润第四”的尴尬位置。
立顿可不止是一个立顿
欧美列强也不止一个联合利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茶业的衰落,或许从当年乾隆反对茶叶贸易,一把火烧掉价值六百万两白银的茶叶时便已经开始了。
当年中国茶叶多以家庭为单位种植和加工,规模小,效率低下,品质标准无法统一,自然难以与英国在印度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园相竞争。而时至今日,中国茶企仍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征,保留了许多小农经济时代留下的印记。
时至今日,在很多茶产区的农村,仍然有许多个体种植户在自家梯田种茶,然后家家户户的茶每年由茶商统一收购。各家茶树的品种,种植时间,加工工艺难免有差别,导致茶商收购后的茶叶难免参差不齐,标准难以规范统一。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明显很难满足在工业标准化社会下日益挑剔的消费者。
缺乏品牌意识,把品种当品牌也是中国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强调原产地而忽视品牌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我国空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种,却没有什么在国际上叫的响的品牌。这样的发展思路,毫无疑问将使我国的茶叶“土特产化”,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土,就更没有工业化和国际化的空间。
还真说不上来什么品牌
当然,要把茶企做大做强,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政府对行业的规范和引导。
例如,中国茶叶在西方市场难以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农药残留过高和制作标准不统一,导致不得不“贱卖”。政府和行业公会加强相应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才能让中国茶叶有所突破。
当然对茶,我们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国茶讲究外形,一芽二叶,采芽头等就成了我们的标准,机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应降低。而英式袋泡茶则只讲究内在,把老叶和嫩叶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降低了成本。此类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的区别不胜枚举,不必为了追求工业化而完全抛弃。
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叶用茶筷挟如紫砂壶中,用刚刚烧开的山泉水冲泡,倒在茶杯里,那溢出的腾腾香气才是茶的精华所在啊。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7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8
3.角山荣《茶的世界史》 玉山社 2004
4.矶渊猛《一杯红茶的世界史》 东方出版社 2014.5
5.环球时报《中国七万家茶企为何不敌一家立顿》
6.宗蕊《中国茶叶产业市场报告》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中心
■网友的回复
个人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有失偏颇的,单论茶行业的发展,中国目前的规模和市场一定是比英国要强很多的;但如果茶产业还包含了茶的一些衍生品,比如日化、保健等品类,那中国茶产业的深度是极低的,对,我觉得极低在这儿是个很中肯的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中国茶企不如立顿的主要原因,中国茶企只做茶,其它以茶衍生的其它产品很自然的会被归为其它产业;而立顿是一个以茶为基础原料之一深度挖掘茶叶深加工价值的企业,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显得更为庞大。
—— 品茗陌守,共勉芳华!
关注我,了解更多;私信我,好茶敬客。
■网友的回复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故乡,中国茶企业不是比不上,是因为太贵了,而外国的茶的制造成本比较的便宜。
推荐阅读
- 新浪有些新闻都在乱写,作为门户网站,有人管吗
- 去十渡玩是种怎么样的体验?
- 作为女生你穿过啥样的情趣内衣
- 遇到欠钱不还的,作为债主,你会采取啥措施追债
- 作为一个在澳洲读研的穷留学生,怎么样才能优雅地生活?
- 母乳这么全能,有没有啥坏处
- 当家人(爷爷)得了癌症,作为孙子的我能做些啥,本人还在念大学
- 腹式呼吸可以作为常规呼吸方式么那样对身体是不是会有害
- 作为辅导员,有学生反映年终评奖不公平咋合理处理
- 作为幼师 生活中有啥具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