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大臣提出「偷袭东京」的策略( 二 )


上图_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 字孝达 , 号香涛无独有偶 , 在甲午战争真的爆发的前夕 , 当时的南洋大臣张之洞也提出过这个看法 , 1894年12月 , 张之洞提出:“如能募洋军一万 , 命洋将带之 , 即乘所买兵船择妥便处 , 会其中国派大员数人前往会同督率 , 许以重赏 , 包打日本东京 , 径赴东洋 , 直攻横滨、东京实为上策 。 ”当时张之洞不仅提出了 , 还真的去招募洋军了 , 结果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 , 一万洋军根本无从措手 , 所以只得作罢 。有趣的是 , 就在张之洞提出这个方案之前 , 1894年7月 , 当时的著名军事家姚锡光也提出可以进攻日本本土 , 姚锡光提出 , “我南洋兵舰可迭出以扰彼长崎等岛 , 使之备多力分 , 必撤朝鲜之师以自救 。 ”这个方案和张之洞的方案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 中日当时还没正式开战 , 但是已经有过交锋 , 然而这两套方案最终都没真正实现 , 到底是为何呢?上图_ 北洋水师“平远”号侧视图痛苦的抉择 , 时代的悲剧对于北洋水师而言 , 之所以这偷袭日本东京的方案最终没能实现 , 其实主要原因有三个 。1. 方案具有过大的不可预知性从后人角度来看 , 偷袭日本东京是比较简单的 , 因为当时日本的舰队主力已经开始开赴中国海域 , 日本本土的海军力量几乎是0 。日本海岸线的岸防力量虽然还有 , 但是因为日本的国土特别狭长 , 南北纵横千余里 , 所以可以说是四面漏风 , 总能找到薄弱环节 。 所以偷袭计划想取得战果是很容易的 。但是想通过进攻本土逼迫日本回救 , 那可就难了 , 围魏救赵计策的核心是攻敌所必救 , 当时日本必救的地方大致有两个 , 一个是重要军港 , 比如佐世保基地 , 另一个就是首都东京 。但是东京仍旧有上万近卫兵团没有出动还有强大岸防炮作为屏障 , 即便进攻恐怕也难以得手 。至于说重要军港防御虽然比不上东京 , 但是并没有被列入首要目标 。 长崎等地虽然对于日本来说非常重要 , 但是恐怕以日本玩命 “赌国运”的性格 , 即便被进攻也不会回救 , 甚至可能直奔京城 , 这样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清末大臣提出「偷袭东京」的策略
上图_ 北洋水师某艘军舰官兵合影2. 舰队远征可能面对灭顶之灾与第一条类似的是 , 如果北洋水师真的偷袭日本 , 那么日本海军很可能会截断北洋水师的归途 。 即便是南洋水师偷袭日本 , 恐怕也会面对日本海军的阻击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 , 如果北洋水师拖住日本海军 , 南洋水师去偷袭日本 , 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 这也就是张之洞和姚锡光的核心看法 , 就是北洋水师牵制 , 调集另外的军队进攻 。然而问题在于 , 南洋水师的实力在当时太弱 , 又没有足够的金钱求得外国援军 , 所以计划确实无法实现 , 即便南洋水师能够偷袭 , 如果日本海军回救消灭了南洋水师 , 再回头进攻 , 那么南洋水师就要承担全军覆没的损失 。对于当时的南洋水师而言 , 甲午战争可不是中日之战 , 而是李鸿章和日本的“单挑”实在是没什么必要为了李鸿章的荣辱拼命 , 所以方案无法实现情理之中 。清末大臣提出「偷袭东京」的策略
上图_ 南洋水师 保民级巡洋舰3. 瞻前顾后 , 左右为难和我们所想的不同的是 , 实际上李鸿章当时考虑最多的已经不是战争胜负问题 , 而是如何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 。 李鸿章对于海军的核心建设其实就俩字——买船 。李鸿章建设过大量的机构 , 造船、买船、训练船员的都有 , 但是唯独没有研究海军战术的 。所以实际上李鸿章根本就没打算让北洋水师作为主力出海进攻 , 他深知日本海军实力远比清廷强大 , 因为清廷已经十多年没新增过一艘快速铁甲舰 , 但是日本已经建成“六六舰队” , 拥有多艘新型铁甲舰 , 速射火力远超清朝 , 所以远洋作战必败无疑 。李鸿章当时想得最多就是北洋水师绝对不能全军覆没 , 否则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 中国北方门户大开以后朝廷永无宁日 。 所以他一再命令丁汝昌撤退保船 , 避免决战正在于此 。清末大臣提出「偷袭东京」的策略
上图_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 , 原名丁先达 , 字禹亭 , 号次章另一方面 , 他深知如果自己跑去搞什么“偷袭东京” , 一旦朝鲜战事失败 , 日军突破山海关兵临京师 , 那么慈禧太后必然勃然大怒 , 到时候自己恐怕就要身首异处 。所以李鸿章宁愿龟缩防御也绝对不会主动出击 , 龟缩输了最多就是作战不力 , 如果出击失败那就是居心叵测的谋逆之罪 , 可以说李鸿章是瞻前顾后 , 左右为难 , 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了 。参考资料:【1】中国史学会 《中日战争》【2】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3】鲍中行 《中国海防的反思》【4】王柄耀 《中日战辑》【5】蔡尔康 《中东战纪本末》


推荐阅读